不合或已晃動的「古董」假牙千萬別忍耐,可能是口腔癌的肇因!一名75歲的羅姓老翁沒有抽菸、吃檳榔、喝酒的習慣,生活作息也正常。最近幾個月,佩戴假牙時總感到不舒服,嘴巴甚至經常破皮,在家人不斷勸說下,羅姓老翁終於到本院假牙補綴科接受檢查,赫然發現上唇內側的口腔黏膜已有潰爛,轉介至口腔顎面外科後,上顎前庭竟有兩塊2~3㎝的片狀不規則白斑,切片檢查結果為惡性鱗狀上皮細胞癌。幸好及早發現,尚未變為口腔癌,經手術切除後,目前患者恢復狀況良好。假牙補綴科醫師周菀吟提醒,很多長輩口中有超過20年的古董假牙,即使不合或假牙晃動了也強忍耐。活動假牙的正常壽命為10年,且患者應該每半年到一年就要回診一次,千萬不要等到假牙鬆動或口腔潰瘍時才求診,以免造成難以收拾的憾事。
周菀吟醫師表示,患者因多年忽略假牙定期回診,上顎只剩三顆搖晃嚴重的牙齒在支撐上排活動假牙,上顎的牙脊因長年拔牙後已經有萎縮的現象,上顎的活動假牙也會左右晃動,甚至壓迫到嘴唇內側,在假牙邊緣的牙齦還有約二到三公分寬的片狀不規則白斑,觸摸時呈現粗糙、纖維化的觸感。在經過初步調整後,便將患者轉介至口腔外科門診做進一步切片檢查。切片檢查結果為惡性鱗狀上皮細胞癌,因此口腔外科醫師立即為病人安排腫瘤切除手術並執行大腿植皮手術。經過數個月的傷口癒合後,再為患者重新製作上顎新的活動假牙,並定期追蹤。
口腔額面外科董俊良醫師表示,患者口腔內的上顎前庭分別有兩塊1㎝*3㎝及3㎝*2㎝的不規則鱗狀細胞癌組織,主要是因為不合或晃動的假牙在與牙齦及口腔長時間摩擦及不當壓迫下,口腔黏膜容易發生潰瘍的現象,若反覆潰瘍,具侵略性的癌細胞就會容易出現。臨床上也發生過類似的案例,但好發的部位通常在舌頭,羅姓老翁的鱗狀細胞癌出現在牙齦上較為少見。
周菀吟醫師解釋,造成活動式假牙鬆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拔牙後,人體的牙脊(齒槽骨)會被吸收掉,尤其是拔牙後的前2~6個月吸收最快,此時,假牙與牙齦間會開始出現縫隙,造成活動式假牙鬆動。通常會置入一種類似樹脂的襯底來填補假牙與牙齦間的縫隙,藉以穩固活動式假牙。
周菀吟醫師說,早期民眾定期回診檢查假牙的觀念並不普遍,九成以上會忘記定期回診,但若未持續追蹤,假牙會因牙脊吸收而開始晃動,而壓迫到假牙底下牙齦或黏膜組織,輕者通常黏膜會自行癒合,但若嚴重者又置之不理,牙齦會長出瘜肉甚至是口腔癌的癌前白斑病變,切勿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