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早晚溫差大及氣溫的降低,因過敏的症狀來求診的病患也跟著明顯的增加,過敏體質也造成許多人在生活、工作或是課業學習上長期的因擾。了解預防並如何積極的治療應該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常識。
什麼是過敏體質?
所謂的過敏體質是指身體的免疫系統對外來的異物(稱為過敏原allergen)的一種過度反應(hyperreaction)。免疫系統為了保護身體,會在外來物侵入時產生發炎(inflammation)反應,並利用白血球及其它化學物質攻擊並消滅外來物。這個反應不會對身體正常的組織產生傷害,但在有過敏體質的人身上,體內的免疫系統會將正常的組織視為外來物而攻擊之;或是當真正的外來物已被消滅,免疫系統並沒有停止反應,而繼續攻擊其它的正常組織,進而引起過敏性的炎症反應。
過敏性疾病有那些?分別有什麼症狀
哪些人體的器官組織是過敏性反應的攻擊目標呢?最常見的是鼻腔粘膜、支氣管平滑肌及粘膜、眼睛的結膜及皮膚…等。分別簡述如下:
v過敏性鼻炎:常有下眼袋黑、經常性交替性的鼻塞、早晨起床前後會有鼻癢、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流眼淚。症輕者在中午前就可緩解,症重可延續整日。
v氣喘: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造成呼吸道變窄,支氣管壁粘膜發炎腫脹並產生粘液,進而引起咳嗽、呼吸因難、呼吸急速、痰量增多並伴隨哮鳴聲,反覆發作…等。
v過敏性結膜炎:指對空氣傳播的特定過敏原或溫差過大或氣溫太低產生過敏反應,造成結膜紅癢、灼熱、水樣分泌物產生…等。
v異位性皮膚炎:過敏反應誘發皮膚發生不適當的發炎反應。發生的部位多在肘、膝關節屈側位。局部皮膚乾燥、紅斑、丘疹、脫屑、發癢甚至苔癬樣。如果抓破皮膚而感染更會造成發炎、紅腫、濃水渗出…等。
v過敏性紫癜:主要因為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及脆性增加,而出現局部異常出血。
引起過敏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
(1)先天遺傳基因:過敏體質具有家族史並大多數取決於母系。
(2)空氣污染:香煙及汽機車或工廠排放廢氣,甚至家中的灰塵、蟎,室外的花粉…等。
(3)食物:從嬰兒食用的牛乳蛋白到海鮮等各種食品,都可能因人而異的引起過敏反應。
如何預防及治療過敏反應?
(1)環境控制:保持室內的清潔,以減少接觸過敏原的機率,避免食用引起過敏的食物…等。
(2)減敏治療:利用抽血或皮膚檢驗的方式找出過敏原後,再將低劑量的過敏原注射入人體,並經多次的治療,以減低過敏的程度。
(3)藥物治療:
u急性期-用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來降低發炎反應,抗組織胺藥物減少渗出液來緩解症狀。 ?緩解期-用中藥調整免疫力,糾正體質的偏差;並用穴位敷貼的方式加強療效,並減少
病症發作的頻率及減低病情的發作程度。
中醫認為過敏性反應的產生,主要是正氣與邪氣兩方面交戰的結果。邪氣是指身體感受風寒濕熱等外來病邪;而外邪則與病毒、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及氣候變化、天氣寒冷有關。正氣主要是指人體對病菌的抵抗力及免疫力而言。
中醫是開立不同的藥物來改善不同的體質。常見的證型如下:
(1)脾虛:食量減少、容易脹氣、大便稀軟,食油膩易腹瀉,飲食不當容易誘發。
(2)肺虛:多汗、怕風、容易感冒,氣候變化或寒冷容易誘發。
(3)腎虛:動喘、呼吸困難、心慌、腰腿痠軟,過度勞累容易誘發。
有時候病患或病患的家長並不容易分辨現有的症狀是單純的過敏發作或是罹患感冒;以鼻腔的症狀來看,如果有發燒、黃涕、黃痰或是痰涕的分泌量比往常增多應是感冒所致。
在過敏體質的護理中,關鍵性的建議如下:
(1)禁止食用冰涼的食品。
(2)適度的運動,睡眠充足,心情安適。
(3)冬日睡眠時頸部圍上絲巾。一年四季中,睡醒後馬上套上長袖衣物---鼻過敏及氣喘患者。
我們雖然不能根絶過敏體質,也不讓“它”成為影響我們情緒、學習、生活的病源。
何謂退化性膝關節炎
膝蓋是人體下肢最重要的”負重關節”,站立或走平路時膝蓋內軟骨平均要承受1/2∼1倍多體重的壓力,上樓梯時增為2倍,下樓梯則增為7倍。因長年承受巨輻壓力的關係,膝蓋關節磨損退化情形年紀愈大愈嚴重。磨損退化的膝關節一旦造成症狀,即稱為退化型膝關節炎。
此病非常普遍,年紀愈高愈常見。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症狀:
1.膝關節疼痛僵硬,尤其是關節活動後,如傍晚工作一天後;相反的經長時間靜止不活動後也會惡化。如早晨起床後的僵硬感及久坐、久站後的關節僵滯感。
2.膝關節變形:早期以軟組織變形為主,末期會引起關節骨構造的破壞和變形。
3.關節軟組織病變:如關節滑液囊發炎,引起之紅腫熱痛,關節囊本身之纖維化變成關節僵硬感、關節旁肌腱炎引發疼痛,四頭肌萎縮引起之無力等,依臨床統計,六十歲為發病高峰,女性比率是男性2.5倍。
會引發症狀發作之因素
1.關節活動過度:走太遠的路或上下坡、上下樓梯過於頻繁。
2.關節姿勢不良:站太久或坐太久而缺乏膝關節的活動。
3.受傷造成:如輕度受傷
(跌倒、扭傷、擦撞) 之後即會引發惡化。
4.不合適之鞋具:如高跟鞋會增加膝關節的機械性壓力,鞋墊厚度不足或過硬,無法有效吸收觸地時的震力。
5.溫度濕度改變:氣溫大幅下降,或濕度增加都會加重症狀
(俗稱風濕症)。
保養之道:
1.適當的休息:只要受犯的關節在正常的位置下,儘量放鬆及舒適,但也不要過度休息,否則受犯的關節愈僵硬。
2.適當的運動:練習各方向的自主性及被動阻力性運動,以免關節僵硬。
3.減輕體重:可以減輕脊柱及下肢關節的負荷,避免關節惡化。
4.飲食治療:避免攝取高尿酸飲食,如動物內臟、肉類、豆類食物及避免喝酒。
5.藥物治療
6.復健治療:如水療、熱療、蠟療、光療法等均可提供止痛、軟化組織,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效果。
7.中醫針灸或中醫傷科局部處
理:可鬆弛局部肌肉的緊張,減輕疼痛,並維持關節在正常的位置避免病情惡化。
西醫手術治療,適用於無法上述保守治療時。
腦性麻痺(
cerebral palsy)是指腦部在未發育完全時,受到非進行性(non-progressive)之傷害,是一種症候群(syndrome),主要的表現特徵是運動障礙,合併有不正常之姿勢不正常之反射(abnormal
posture and reflex),另外亦常伴隨其他之相關缺陷(associated dis-orders),如視覺、聽覺、感覺、智力、語言、認知等之障礙,因而嚴重的影響與延遲了患童的學習與運動發展。
至於暫時性的神經系統症狀;進行性疾病,如腦瘤、白質萎縮症(leukodystrophy)
;非因腦部引起的病變,如:小兒麻痺;或是單純因嚴重智障而引起的動作發展遲緩,都不能算是腦性麻痺。
病患的類型可依其病因(etiology)之發生時間,分為產前因素(prenatal
factor)、產中因素(perinatal factor)及產後因素〈postnatal factor〉;也可依神經肌肉受損型式〈type〉、神經肌肉受損部位(topography)來區分。
在病因方面以產前因素居第一位,產中因素次之,而產後因素與病因不明者同為第三位。產前因素的各種成因中,以早產為最多,其次為中樞神經發育不良,再其次為體重過低、雙胞胎、體重過重等。產中因素的各項成因中,以窒息發紺需急救或氧氣供應者最多,黃膽次之。再其次為新生兒感染、帝王切開術、胎位不正、呼吸窘迫、臍帶繞頸或垂脫及G-6-P
D def.等。產後因素的各種成因中,以頭部外傷或意外事件為最多,其次為持續抽搐後遺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
神經肌肉受損型式之分類,以痙攣型(spastic)高居首位,低張力型(atonic)次之,其次為徐動型(athetoid)與混合型(mixed)、運動失調型(ataxic)、強直型(rigid)等。
神經肌肉損部位之分類,以四肢麻痺(quadriplegic)為最多,雙重麻痺(diplegic)次之,再其次為半身麻痺(hemiplegic)等。在相關缺陷方面,以癲癇為最多,小腦症次之,斜視居第三位,其次為視力障礙與水腦症,聽力障礙,唇顎裂等。
其實所有腦性麻痺兒童的主要特徵都是在動作控制的能力不良,這可以在以下幾方面表現出來:
1.動作發展遲緩及異常,如:翻身、坐、臥、站、走,都比一般小孩子慢,而且可能發展出兔子跳、美人魚爬法、踮腳走路等異常形態。
2.細動作發展遲緩及異常,如:抓、握、操作、兩手協調動作之不良。
3.口腔,臉部和咽喉之動作控制不良,如:臉上的表情控制、發聲控制,和腦性麻痺兒童十分常見的餵食及吞嚥困難。
4.眼球動作控制和手眼協調之能力。
加以長期因痙攣而引起的關節變形和因殘障造成的情緒行為困擾等等,我們可以知道腦性麻痺是十分複雜而且異質性極高的疾病。
前面我們已經了解腦性麻痺的定義、分類、特色。我們可以了解腦性麻痺是多重障礙和十分複雜的症候群。所以,腦性麻痺兒童往往需要團隊治療,包括復健科醫師、小兒神經科醫師、小兒骨科醫師及中醫針灸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者、特殊教育敎師、神經發展治療師
中醫的治療方式,主要是透過頭皮針的刺激,沿皮透刺頭部穴道或穴區,以治療全身疾病的方法,定位的方式是根據大腦皮質的功能區,反射到頭皮的相對部位,穴位是根據不同的症狀而選取。並可配合舌下放血,四肢穴位的電針來增強療效。
父母應該抱持怎樣的態度呢?
1.接納孩子的疾病與持質:父母的接納,全面的支持,是朝向正常發展最大的助力。
2.調整自己:父母需適度的調整自己的個性來配合。
3.增強孩子自信心:千萬不要讓自己失望的情緒影響了孩子對自己的信心,並藉著鼓勵、讚美其較專長部份,增加自信心。
4.彌補孩子先天的不足:如:多安排夏令營、教會團體、露營等活動。課方面安排一對一的教導方式。
5.避免剥奪學習的機會:避免過長時間的限制外出。
6.加強與學校老師的溝通:讓老師與父母同時瞭解孩子問題所在。
腦性麻痺患童之復健工作是相當困難複雜的,不僅費時費力,且成效緩慢,需持續、長期及耐心的照顧與治療,在此要對付出莫大心力的父母表達最高的敬意。
頭痛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病。頭痛的原因可分成三大類:1.肌肉緊張2.偏頭痛3.由腦、眼、耳、鼻、牙齒等疾病造成之頭痛。
肌肉緊張是頭痛最常見的原因。因為頸部及頭顱底部肌肉的牽拉,而造成頭痛。疼痛的部位並不在被拉扯的肌肉上,而是反射到前額、太陽穴或眼窩。
"偏頭痛"是造成頭痛第二常見的原因。偏頭痛的發作乃是血管及神經的內含物質分泌失衡,而影響交感及副交感神經,造成血管的收縮及擴張,藉由三叉神經的反應而加劇。其發作大致分為四期:
●前驅症狀期–病人全身倦怠,容易打呵欠或情緒變化,憂鬱或心情變愉快,都有可能。
●預兆期—此預兆現象乃是逐漸發生持續至少四分鐘至六十分鐘之完全可恢復的神經症狀,常見的預兆有:閃爍狀光線、閃電狀光線或試著集中視線觀看某物時感覺有白點等視覺症狀、身體單側感覺異常、單側無力和口齒不清,而預兆到發生偏頭痛時間不得超過一小時。
●頭痛期—包括至少五次或五次以上的發作。時間約為四到七十二小時。發作時包括單側頭痛、脈搏跳動性疼痛、中度至重度頭痛、身體活動會加重頭痛等四項中兩項以上。噁心或嘔吐、畏光或怕吵,至少有一情況會發生。
●結束期–頭痛過後,全身疲乏想睡覺。
其中有預兆偏頭痛佔 20 % 無預兆偏頭痛佔 80 %
有些食物可能會引起偏頭痛並且因人而異,包括
1.酒精類飲料特別是紅酒。2.含咖啡因的飲料如茶咖啡。3.發酵的食物如蓬鬆麵包。4.乳酪或其他乳製品。5.黃豆、毛豆等豆製品。
6.柑橘、番茄及過熟的香蕉。
7.醃燻的肉類如香腸、火腿、魚等。8.巧克力、味精、代糖「阿斯巴甜」(aspartame)等。
日常生活事件也會發生偏頭痛,包括:壓力、運動、強光、搖動的閃光、巨大噪音、刺鼻不適氣味、睡眠不足或睡眠過多、女性月經期間引發的荷爾蒙改變等等。 其中典型令人不適的氣味包括:香菸和雪茄、油漆和廢氣、清潔劑和化學洗滌劑、印刷油墨、古龍水、香水和刮鬍水等。
其他疾病造成之頭痛中,引起頭痛的眼疾,最嚴重的是"急性青光眼",眼睛疲勞及屈光不正也可能引起頭痛。腦病的頭痛包括腦瘤、腦出血、硬腦膜下血腫等,鼻竇發炎或蓄膿也會造成頭痛。
中醫治療偏頭痛病人,須辨明包括虛、寒、濕、瘀的證候。氣虛症常見頭暈、臉色恍白、心悸短氣多汗等、血虛症常見面色蒼白、唇甲色淡,寒症常見手足冰冷、喜熱惡冷、小便頻而清長,濕積症常見體胖、膚腫、便溏易泄、肢體重著,瘀滯症常見舌紫、皮膚色暗或瘀斑、四肢麻,接其病因治療。
針灸治療是依據經絡辨證,根據頭痛的部位,辨別所屬的經絡來緩解頭痛。
針灸是治療偏頭痛快速的有效方法。
便秘是指三天以上排便一次,或雖有便意但欲解不能解下。
一、禁忌食物
1.忌攝入含蛋白質和鈣質過多的食物 例如:乳類、瘦肉類、魚類、雞蛋黃、豆類、海帶、 紫 菜等。
2.忌飲食過於精細和偏食
3.忌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例如:煙、咖啡、濃茶、辣椒、生薑、大蒜、羊肉、雞肉香菜等。
4.忌多吃糖
5.忌脹氣和不消化食物 例如:乾豆類、洋蔥、土豆、白薯以及甜食應適當控制。
6.忌濫用瀉藥
二、宜多吃含纖維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蘿蔔、菠菜等;多喝開水;多吃水果。
菠菜、香蕉、芝麻、蜂蜜、花生油、胡桃、松子、麻仁等均有潤腸通便的功效。
三、潤燥通便方
杏仁酪:黑芝麻30克、杏仁15克、白糖適量,熱水攪成糊。
★三黑汁
組成:黑芝麻9克,黑棗9克,黑豆30克。
製法:將上述三種材料蒸熟後,打汁去渣。
服法:每日一劑,可常服。
主治:過敏體質緩解期。
功用:溫腎健脾,增加免疫力。
★糖醋薑湯
組成:醋半碗,生薑50克,紅糖100克。
製法:將生薑洗淨切片,放入鍋內後加醋及紅糖,小火煮沸後至紅糖溶化,去渣服用。
服法:平日食之。
主治:食魚蟹等食物引起的蕁麻疹。
功用:散瘀、解毒、健脾。
★ 辛夷花蛋
組成:辛夷花12克,雞蛋兩個。
製法:加水適量同煮,蛋熟去殼後再煮片刻。
服法:飲湯吃蛋。
主治:風寒頭痛、鼻塞、慢性鼻炎。
功用:祛風通竅、止痛。
★ 三子芝核粥
組成: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6克,芝麻20克,核桃仁20克,白米50克。
製法:前三種藥水煎取汁,再加入後二種藥及白米煮粥。
服法:可時常服用。
主治:喘症的防治。
功用:健脾、溫腎、化痰、降氣。
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運用中醫「秋冬養陰、夏病冬治」的理論,特別推出三九天療法,設立「穴位敷貼門診」,針對全年中天氣最冷的時段,利用中藥製成貼布敷貼於穴位上,藥物經由穴位表皮處吸收,達到增加免疫力、改善過敏的體質的效果。
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陳三元表示,引起過敏性鼻炎的原因相當複雜,其中環境與個人體質是兩大因素,台灣地處亞熱帶四周環海,溫度、溼度都相當適合塵蹣的生長,使得塵蹣成為引起過敏性患者最常見的過敏原,每當季節交替或寒流來襲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氣喘、蕁麻疹等症狀常會發作,尤其十歲以下的幼童更易誘發過敏,嚴重者更只因空氣混濁或寒冷或溫差過大的刺激而誘發。
陳三元指出,根據中醫的理論,在一年四季中可讓人體體質明顯改變的最好兩個時間點,即是最熱和最冷的時節,這兩個時間就是夏季三伏天和冬季的三九天,「三九天」源自先民對寒冬的記載,就是從冬至後以九天為一個天數單位,稱作「冬九九」或「數九寒天」,如古書所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以冬至後第九天為「初九」,相隔九天為「二九」,再隔九天為「三九」,這三天稱作「三九天」,「三九天」是一整年中天氣最冷的時候,故有「冷在三九」、「冬至三九則冰堅」之說,這段期間也是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及蕁麻疹的好發季節。
因此中醫特別在「三九天」的日子,結合中醫經絡循行、敷灸療法的預防性治療,將藥物貼在背部腧穴,藥物經由皮膚吸收後刺激穴位,達到增加免疫力、減緩過敏反應及改善過敏體質的效果,另外老人性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經年性風濕關節炎疼痛等,也適用穴位敷貼療法。
陳三元強調,嘉基中醫部特別在12月31及1月2日(一九)、1月8及9日(二九)、1月16及18日(三九)這三個時段設立「穴位敷貼門診」,透過穴位敷貼再配合抗過敏鼻噴液、定喘液、抗過敏茶飲來提升免疫力,提供過敏患者另一種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