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家庭成長篇
告別嚴峻的2020迎向嶄新的2021,新的一年協談中心將持續陪伴大家給予滿滿的正能量。今年的每月好讀將以【人際系統】為年度主題,從個人、伴侶、家庭到社會,希望從不同的層面推薦書籍,帶給各位朋友閱讀的收穫。本季開始由諮商心理師們於7、8、9月輪流介紹一本關於「家庭成長」的好讀書籍。期待大家瀏覽後,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前來好消息協談中心借閱喔!
書名
|
父母老後為什麼總是那麼固執?
|
作者
|
佐藤真一著、林美琪譯
|
出版社(年份)
|
木馬文化出版(2014)
|
內容簡介
|
本書主要在透過「老人行為學」來解讀銀髮族的行為以及內心的謎團。若能夠明白是什麼原因造成老年人難以理解的行為,進而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們便能夠與自己的雙親,或是生活周遭的許多年長者維持良好的關係。本書作者長期研究老人心理學、老人行為科學,書中探討了許多老年人將會遭遇的真實問題,因此也是自己未來邁入老年之後幫助自己過得舒適自在的生活指南。
|
心理師介紹
|
為年老留一份心
黃彥榮 諮商心理師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我常在想:「怎樣算是老人呢?」、「我覺得自己老嗎?」屏除法定的65歲以上為老年人,我想,大概很少人會願意承認自己老吧。即便可能嘴上說著自己老了,但面對生理機能都正在衰退的過程,像是視力模糊了、聽得更吃力了、手腳也逐漸不聽使喚…等,當這些變化開始後,心裡頭對於自己「變老、退化」感受可能多半是不好的。
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而且推估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老年人占人口比率達到20%,屆時平均每5個人之中會有1個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少子化加上高齡化,年長者的長期照護議題正在受到重視與討論,在這其中與年邁父母的相處問題、親子關係也成了許多人的困擾。
「父母老後為什麼總是那麼固執?」作者的拋出這個主題,呼應了許多成年、中年人的心聲。我自己在實務工作經驗、親友相處之中,最常聽到在評論年長者的形容詞,大概也是「固執」吧,好像固執已經成為老年的代號了,只是在抱怨之餘,我們卻很少去探討這些固執行為與背後的心理因素,作者透過許多生活實例讓我們從老人心理學的角度更進一步去了解。以下是幾個我閱讀本書特別有感觸的地方,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總是愛回想往日種種、回憶當年,老年人就算不記得最近一個月的事,也肯定忘不了年輕時的點點滴滴。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記憶會越來越退化,而「健忘」這件事開始找上自己,但有趣的是,對老年人來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容易被忘記,卻總能侃侃而談地說著年輕韻事,基於那些帶有強烈情感的事件容易被記憶、也容易被想起,這樣的現象稱為「記憶隆起」。特別是在15歲到35歲之間,我們人生中最劇烈變化的那些年,如交友、戀愛、分手、結婚、工作…等都是在這段時期。「記憶隆起」所帶來回憶當年的行為,可以說是再一次的「自我認同」像是知道自己是誰、確認自己的存在、我曾經這樣活過,也在回想的過程中重新經驗那些美好感動。
另外的部分,在我們周遭或許都曾遇過老是愛吹捧自己年輕豐功偉業的長者驕傲地說著:「想當年我在當經理的時候…」或是總是愛用自己的一套思維倚老賣老地指點他人,年長者之所以會緊抓著過去的頭銜與地位,是因為在退休之後無法從工作獲得滿足與肯定,但仍想證明自己是有用、有價值的人,來獲取他人的讚賞,那些內在的需求是來自希望被認同。
關於子女相處,書中則有提到「家庭神話」的概念,像是「一家人就是要同住在一起」、「爸爸就是一家之長,爸爸說了算」、「家人間不能有所隱瞞」等等,像是家庭中留下來的教條。許多年長者仍抱持這樣的觀念認為子女應當遵從,但由於社會變遷,很多傳統的神話想法都受到挑戰以及顛覆,現代人逐漸崇尚個體的發展與自由,觀念的落差,不管是「物理界線」或是「心理界線」都是如此,這也經常是親子衝突的癥結點。
親子間溝通不良、相互怨懟的情況屢見不鮮,每個時代的主流觀念有其文化脈絡背景,就如同以前的人們常提倡多子多孫多福氣,但現代人們因多方面的壓力與競爭下演變成少子化的現象。時代的潮流推著我們前進,這些改變不管我們喜不喜歡,它都正在發生。然而不變的,我們都無法改變生命流逝,也或許是因為變老的過程就是逐漸「失去」,因此我們才更想留住些什麼,如掌控感、權力、被認同、被讚賞…等。透過本書,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老年人行為、心理,也從中獲得更多體諒,同時更是幫助有天將老的自己。想知道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您來借閱,為年老留一份心、留一份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