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心理探索時光【你有聽過童年逆境嗎?芮妤心理師與你分享家庭的重要性】
  • 點閱:96

2023心理探索時光【你有聽過童年逆境嗎?芮妤心理師與你分享家庭的重要性】

這幾年來,心理相關領域中越來越常聽到「童年逆境」這個詞,市面上也越來越多書籍強調童年逆境可能造成身心影響,像是《深井效應》、《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背負創傷長大的你,現在還好嗎》、《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等等,這些作者都提出許多生活中的例子、觀察到的各種家庭現象,讓我們看見童年逆境對人們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那麼童年逆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呢?我最早閱讀的是《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一書,這本書用漫畫、圖文的方式,非常容易閱讀。我在故事中看見一個家庭中有酗酒的爸爸、情緒壓抑而需要從女兒身上索取慰藉的媽媽,和一個表面看起來堅強開朗的孩子,但她默默承受內心的害怕、用自己的方式試圖保護家人。一口氣翻閱完並不需要花很久的時間,卻讓我既難過又充滿觸動。想起即便尚未成為心理師的我,也多少聽過身邊同學聊到家裡的壓力——有人因為父母不睦、父親長期缺席,因此一上大學就塞滿打工、拼命賺錢,還要不時擔心弟弟、妹妹是否有資源選擇喜歡的校系;也有人因家人長期冷戰、沒有溫暖,因此一直渴望愛情或友情的陪伴,卻又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而常遭遇失敗的戀情。成為心理師以後,更常聽到孩子們覺得心裡莫名容易焦慮、煩躁不安,仔細談下去才發現家人的情緒默默影響著他們,自己也無法理解時,強烈的慌亂甚至影響了學業、生活。

這些在童年遭遇的負面經驗,統稱為「童年逆境」,包含了情感虐待、肢體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視、肢體忽視、家中有藥物濫用(包含酗酒)、家中有心理疾病患者(包含憂鬱及曾嘗試自殺者)、家庭成員遭受暴力對待、父母離異或分居、家中有犯罪情形(家人入獄)等等。(引自深井效應)

我們的文化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時候也被理解為「每個人家裡或多或少都有些困擾,大家都一樣,那應該沒什麼吧」。在我的工作中,就常看到無論孩子或大人,明明對家中的困擾感到很難受,卻反過來批評自己太軟弱,或對自己受到影響後的焦慮感到質疑。實際上,每個家庭都是那麼獨一無二,當「童年逆境」發生在不同狀態的家庭中,本來就會衍伸不同程度、不同層面的影響。有些人擁有資源,在成長過程遇到能給予支持的親友、師長或朋友,有些人則是一直獨自撐著,忍受無人理解、孤立無援的困境。

在《深井效應》一書中,一位小兒科醫師在自己的診間發現許多病患的問題源於家庭狀況,也就是《童年逆境》。有的孩子因為發展遲緩來看醫生,卻在對話中發現孩子曾遭受性侵;也有兒童因頭痛來就診,後來才發現她常目睹家裡的暴力事件。無論親身遭遇、或是曾經目睹,都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進而由心理影響生理發展,使孩子可能發展緩慢、或大腦習慣了處在緊張狀態,於是衍生注意力不集中、衝動等等。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童年逆境》不只有針對兒童,而是長成大人的我們更需要多多留意——覺察身邊的孩子有沒有受到影響、覺察自己也曾在這樣的影響中長大,如今影響是否還在呢?我們可以透過童年逆境經驗的檢測,來了解自己與身邊的孩子;也可以在看完這篇文章後,如果有所感覺,進一步去閱讀以上推薦的書籍、或尋求諮商資源來自我整理與照顧。童年逆境經驗比想像中更容易發生,重要的是當我們能夠看見、覺察這些負面影響的存在,才能好好檢視自己是否擁有足夠的支持,避免孤軍奮戰,找回讓自己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童年逆境量表:https://www.depression.org.tw/communication/info.asp?/62.html(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