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人員專區
藥品查詢
糖尿病知識
 
糖尿病衛教
 
糖尿病新知
病友園地
 
33聯誼會
 
糖娃娃
 
活動相簿
衛教影片
網路連結
嘉基首頁
 

   
最新消息內容
2023/08/04
衛教文章:初診斷病友的心理調適
文章來源: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糖尿病家族」
作者:李氏聯合診所/慈恩心理治療所 楊顯欽臨床心理師

對於糖尿病,我們可能會想到不能吃甜、不能吃多、要吃
藥拖磨一輩子控制等等,會知道這是「病」,而且「纏一
輩子」的病;是一個會改變個人生活、生命的慢性病,不
是幾天就好的小感冒。所以,一旦有一天不幸被宣告得了
糖尿病時,會覺得晴天霹靂、無法接受,其實也是可以理
解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病友在一開始可能會感覺到自己的世界
變了,變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自己身體與往常生活
;陌生的是不能隨心所欲地吃東西與使用自己的身體;要
認真運動、吃藥、監控血糖,憑空多了好多限制。所以,
如果覺得不甘願、不理解、不接受都是自然且可理解的情
緒反應。

對於這樣的心理衝擊,病友該如何調適呢?所幸,人都有
自然的復原力,我們會啟動個人自然與慣用的壓力因應方
式來面對糖尿病,從而恢復與達成「新的如常生活」,即
與糖尿病共存,取得新的生活平衡。在壓力因應的過程來
說,人類的壓力因應可粗分為問題解決與情緒處理。問題
解決是直接去處理或改變相關問題,例如:認識糖尿病、
收集醫療資訊與積極尋求治療等。在初診斷時,糖尿病衛
教師便會教導給各位病友的糖尿病自我照顧就是積極的問
題解決,包含:血糖監控、健康飲食、規律服藥與運動、
生病日或高低血糖的處理等等。情緒處理則是調適與處理
問題相關的情緒,相對較不是直接處理問題本身,例如:
情緒抒發、正向思考、與疾病共存、尋求社會支持。

問題解決與情緒處理並不是截然劃分的,而是相輔相成的
。當病友對糖尿病有所了解,學會糖尿病自我照顧的法門
,知道如何照顧自己時,便會感到心安。也就是透過問題
解決掌握罹患糖尿病下的失控處境,能幫助自己重新找回
生活的安全感與控制感,這是問題解決對個人情緒幫助。
因此,遵從醫囑與學習自我照顧便是最重要與最基本的心
理調適之一。同時,覺察情緒的存在,發洩與抒發後,嘗
試接納疾病的存在,做好面對疾病的心理建設;則是讓自
己有勇氣面對,避免意志持續消沉。在這樣的心態下,心
裡才會有更多的空間去學習糖尿病自我照顧。

然而,慢性病則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慢性壓力。要持之以恆
地配合糖尿病的治療,妥協改變自己的原有習慣,學習新
的習慣來自我照顧糖尿病,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一開始做
得到,但可能過了一段時間便覺得心累、難以維持。這時
可能會有個「消極狀態」,其表現包含:服藥、健康飲食
、血糖監測、運動等自我照顧行為的減少或鬆懈;心情上
也會覺得隨緣就好、順其自然,或期待有方法可以神奇地
根治糖尿病。其表現強度與時間是因人而異,但可能都帶
有逃避或忽略糖尿病治療以維持心情平靜的意味。人並不
是機器,要長期因應某一壓力而不停歇是相當考驗的;所
以,會想選擇消極一點,來減少心力與體力的負擔,其實
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忽略的是,過去研究顯示接納疾病存
在並積極面對疾病的人,有較少的心理困擾與較好的血糖
控制;反之,對糖尿病消極以對,拒絕接受患病事實的人
,心理調適與血糖控制都較差。所以,持續消極以對是不
建議的調適方式與態度。

那該如何兼顧這兩難的情境呢?彈性運用因應策略或許是
個解法。因為沒有一種因應方式可以適用所有的情況,但
在不同的目標及需求下選擇有效而少害的方式則可能是適
當的。積極照顧糖尿病是重要的,但持續不鬆懈是累人的
;因此,在沒有生命危險的前提下,短暫的「消極」,減
少自我照顧的頻率或強度,不失為讓自己喘一口氣。但要
記得的是,長期消極會讓疾病惡化;意即偶爾「放假」沒
關係,但不能總是在「放假」。

更長期來說,苦難的經驗會改變個人對自己與世界的觀點
,研究顯示適應較好的糖尿病患者會一面積極照顧糖尿病
,一面提醒自己「生病只是一部分的自己,但不是全部,
人生還有更多美好的部分」。其會接受糖尿病是自己的一
部分,不忽視、不逃避;在與糖尿病的相處過程中,形成
新的意義感及自我價值,找到自己在當中獲得的正向結果
,而不只是看到負向結果。在未來道路,這些前人的調適
經驗將可做為病友內心的火種:對未來抱持正面期待,找
到新的生活秩序,不再只是一個「生病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