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認為痔瘡的成因是肛門的靜脈曲張,但此一學說已被所謂的肛門軟墊學說所取代。一般認為痔瘡是由黏膜下血管,結締組織及平滑肌纖維所組成,它扮演的是軟墊的角色,它的作用在於幫助肛門在排便時,特別是在氣體或液態的糞便通過時達到完全控制。也就是說,痔瘡組織事實上是有生理功能的正常組織,但肛門若受到過度擠壓,或是不良的排泄習慣,會使得痔瘡內的血管充血,結締組織開始受到破壞,肌肉纖維斷裂,同時向肛門外滑動,就產生了我們所謂的有症狀的痔瘡。
痔瘡主要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內外痔瘡以齒狀線為界, 內痔常見的症狀為出血,外痔則為疼痛。常見的處理方法包含手術及非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以飲食生活控制、藥物治療及溫水坐浴為主;而手術治療主要分為於門診即可進行的橡皮筋結紮術,及須於開刀房施行的痔瘡切除術。
痔瘡切除術又以傳統痔瘡切除術為主。它的好處在於能同時處理內外痔瘡,復發率低,但術後的疼痛卻讓人心生敬畏。另一種則為微創痔瘡切除術,坊間也有許多不同的微創手術在推行。在嘉義基督教醫院,微創手術主要推行環狀痔瘡切除術,這個手術是於1997年由義大利醫師Longo所發明,於2001年引進台灣,它主要是利用類似釘書機的特殊器械將鬆弛脫出的內痔黏膜切除並提升至正常位置,同時阻斷外痔的血管供應,讓其漸漸凋萎,因傷口是位於齒狀線之內,所以疼痛情形輕微,恢復時間短,在於明顯以內痔為主甚至有脫垂的病人最為適用,但缺點就是外痔效果較差,且須自費。此外,過去曾有些許的文獻報導其潛在可能的併發症,但在器械不斷地改良及手術技術的精進,環狀痔瘡切除術在韓國是相當盛行的。最後,每個人的病情不一樣,適宜的治療方式也是不同的,要經過專家詳細的檢查後,來為您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