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及新資訊

2022-03-31
「醫生,我只想睡個好覺!」談失眠
嘉義基督教醫院精神科 盧偉信主任
志明在床上輾轉反側,看著牆上的時鐘指向凌晨三點,心裡不禁越來越擔心,今天又沒睡好,隔天腦袋昏昏沉沉,真不舒服!志明從以前就是典型「不好睡」的體質。他很羨慕別人累了時,可以躺著沒多久就開始呼呼大睡,自己卻常常明明很累,躺在床上想好好休息,頭腦卻停不下來,越躺精神越清楚就是睡不著。久而久之,志明每次到了睡前就開始擔心睡不著,甚至看到自己的床就覺得不舒服。
  故事中的志明是許多患有失眠症民眾的寫照。失眠本身即是一種疾患,而是國人極為普遍的健康問題。根據調查,每一百個台灣人約有十到二十人患有失眠症。現代社會工作時數的要求、3C產品的普及、夜間生活型態,對於正常的生理時鐘都有可能造成干擾,或許是近年來睡眠問題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失眠症與生活品質極為相關,且也與許多身體疾病有關聯,例如高血壓、心肌梗塞、糖尿病。不只身體疾病,也有許多研究指出長期失眠日後併發憂鬱症、焦慮症的風險較高。因此長期嚴重的失眠除了造成隔天精神不佳,的確伴隨著許多不可忽視的後果,需要專業的診斷及治療。
  一般民眾因失眠就醫的疑慮最常見的就是:「是不是要吃安眠藥,吃了會不會上癮?」。事實上失眠的原因非常多,所以醫師評估失眠問題時,首先會釐清是否有造成失眠的「其他原因」(次發原因), 常見狀況是情緒及焦慮疾患、精神科疾病、內外科問題(例如甲狀腺疾病)、或是藥物(類固醇、毒品、酒精)。如果是這樣的狀況,醫師會同時處理這些造成失眠的問題。
  如果是沒有合併其他疾病,就是所謂的「原發性失眠」,治療方式分為藥物以及心理治療。當失眠不嚴重時,建議可以先從個人睡眠衛生著手,例如固定時間起床睡覺、只有需要睡覺時才上床、養成睡前例行放鬆活動、避免在夜間運動等等。萬一躺床後超過三十分鐘仍無法睡著,需起身暫時做一些靜態活動,避免躺床過久。如果症狀較明顯,可能就須進一步心理治療的技術,例如放鬆技巧訓練、正念、改變對於睡眠的錯誤想法等。
  至於藥物的部份,其實助眠的藥物有很多種,而一般俗稱的「安眠藥」、「鎮定劑」,都屬於「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s,簡稱BZD),對於睡眠有加快入睡、延長睡眠時間的效果。這一類的藥物效果明顯且作用快,但許多人會擔心是否會有依賴性甚至成癮。這類藥物的確需要仔細遵照醫師的處方使用,如不遵醫囑自行調藥、濫用則可能產生越吃越多或依賴的情形。但如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搭配改善睡眠衛生或心理治療,仍然有許多病人能安全地從BZD獲得適當的療效,因此也不應因噎廢食而不適當治療。
  除了BZD藥物以外,目前嘉基也有引進新型失眠藥物 – 褪黑激素致效劑。此種藥物完全沒有成癮依賴性,也不會提高跌倒風險,因此使用安全性極高,但效果相比BZD則較為溫和,建議使用於初次失眠、症狀較輕微、輪班或年紀大的病人,或者合併使用於對於傳統安眠藥物反應不佳的病人。此外,如失眠合併憂鬱或焦慮,醫師也可能使用具輔助睡眠療效的情緒藥物,同時治療兩者。
  睡眠對某些人來說跟吃飯喝水一樣簡單,對其他人來說則難如登天。完善的評估是治療的第一步,如果您也受失眠所苦,建議至精神科接受評估與診斷,在醫師的協助之下遠離「無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