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檢體採檢與運送指引 / 細菌培養送檢說明

    細菌培養送檢說明

    目次
    01. 一般檢體原則 09. 腦脊髓液培養
    02. 尿液培養 10. 體液培養
    03. 糞便培養 11. Catheter culture (導管)
    04. 痰液培養 12. Tissue & Biopsy
    05. 咽喉培養 13. 厭氧培養
    06. 生殖道 14. 黴菌培養
    07. 膿、傷口、眼睛、耳朵 15. 肺結核菌培養
    08. 血液培養

     
  1. 一般檢體採集原則
    1. 採集細菌檢體,容器必須是無菌且須無菌操作技術,避免外在污染。
    2. 檢體量應足夠,並立即送達細菌室。
    3. 檢體盡量用抽取方式採檢,若用棉籤採檢,因檢體較少故一支檢體只能做一項培養,且TBculture不適合用棉籤採檢。
    4. 棉籤必須完全插入輸送培養基內,勿露在培養基外。
    5. 採檢時間應適當,尿液、痰液皆以早晨第一次檢體為佳。
    6. 培養檢體應儘量於用藥前採集,並註明是否使用抗生素。
    7. 送檢容器應適當,避免容器外污染,送檢單應標記,包括姓名、床號、採檢時間和檢體種類,容器標示能正確對應正確申請單(若同時採集不同部位,應明確標示部位,如左、右腳等,以利識別)。
    8. Pus/Wound 檢體請在電腦單上註明採檢部位,以利結果判讀。
    9. 檢體收集後,請即刻送至檢驗室;若有延誤時,勿放入冰箱之檢體:傳送拭子、血瓶、CSF、體液(無菌管或用針筒裝) 、Gonococcus culture。

    10.  

  2. 尿液培養
    1. 自行收集(中段尿檢體)
    2.  ※ 確認容器上標有您的姓名及病歷號後。
       ↪ 以肥皂(或洗手液)及清水清潔雙手,以擦手紙擦乾雙手。
       ↪ 如果有濕紙巾則以濕紙巾由前往後清洗尿道口,如沒有濕紙巾可以省略此步驟。
       ↪ 打開檢體收集盒盒蓋,不可以碰觸盒蓋或內部
       ↪ 以中指及食指將陰唇或包皮撥開。
       ↪ 讓前段尿液約20~25 ml流掉。
       ↪ 收集中段尿約10 ml到檢體收集盒(可由收集盒的刻度判斷尿量),再排掉最後一段尿液。
       ↪ 旋緊蓋子,盡快送檢。
    3. 注意事項:
       尿液檢體請直接收集在收集盒中,不可使用其他非無菌容器收集後再倒入。
       收集尿液檢體過程不可以中斷排尿,容器內部也不可以手指接觸。
       檢體收集後請盡快送到檢驗室,若不能於2小時內送檢請暫時先放冰箱冷藏(2-8),但不可超過24小時。請註明檢體留取時間確保檢體檢驗品質。
       當尿液檢體量小於1ml、保存溫度不對或放置時間超過24小時。
      • ※ 收檢位置:門診大樓看診可於門診時間將檢體送到門診大樓5樓抽血櫃臺,非門診時間或看診位置不是門診大樓請送B棟2樓檢驗醫學科收件櫃臺。
    4. 導尿(不可由尿袋收集檢體):
      1. 採檢方式:
         ※ 夾緊導尿管下端10~20分鐘後。
         ↪ 以70%酒精消毒抽取部位。
         ↪ 再以針頭抽取5~10 ml。
      2. 單導收集:以無菌操作技術操作,收集膀胱內尿液檢體,建議先去除前段約15 ml後再收集培養檢體。
    5. puncture(膀胱穿刺取尿):多應用於無法順利留取尿液檢體的幼兒,穿刺前皮膚消毒步驟同血液培養。
    6. 前列腺按摩後收集的檢體,請在檢驗單上註明:前列腺按摩後收集的檢體。
    7. 參考資料:
        檢驗-管理-2-7101-(09)_細菌室尿液檢體採檢說明及注意事項
       

  3. 糞便培養
    1. 直腸拭子:以攜送培養棉籤(Transtube)深入肛門約1英吋深度,旋轉拭子,採檢後需可目視到棉籤上有糞便檢體。
    2. 糞便直接送驗:選擇有粘液、膿、血液、或組織碎片之部份,但須於收集後馬上送檢。入院3天後的病人如果臨床診斷非腹瀉,不建議常規操作糞便培養。
    3. CI02 Anaerobic culture for stool:Special culture for Clost. difficle, 應用於懷疑因使用抗生素造成偽膜性腸炎的病人,但確診方式需根據toxcin分析的結果, 而非培養(檢驗代碼:CD01)。
    4. 檢體允收標準
      1. 棉籤傳送拭子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4小時則不予允收;
      2. 無菌杯留取的糞便檢體於室溫超過1小時或於4℃保存超過24小時則不予允收;
      3. 其餘依「檢驗-管理-2-5401_檢體採集運送管理程序書」說明。

  4. 痰液培養(特別是 TB培養 )
    1. 痰液檢體收集前應先以開水漱口,再由呼吸道咳出痰來,只要痰液不要加上口水或鼻涕。當痰液品質不良時,收件人員必須請您配合重新留品質良好的痰液再送驗。通常清晨痰量最多,自咳病人建議送晨間第一口痰。
    2. 針對肺結核診斷所必須收集的3套痰液,可於24小時內完成3套檢體收集,但需有1套檢體是早晨第1口痰。
    3. 抽痰檢體則不限制送驗時間間隔。抽痰檢體的檢體採集方式建議先suction口腔或鼻腔部分檢體後,再以第2次suction的深部檢體送驗。
    4. 胃部抽取液(只適用於肺結核培養):早上未進食前取胃洗液檢體,僅可於週一~週六送檢,並需於採檢當日上午8點前送達實驗室。
    5. 檢體收集後請盡快送到檢驗室,若不能馬上送檢請暫時先放冰箱,但不可超過24小時。
    6. 收件窗口:門診時間可送到門診大樓5樓抽血櫃臺,非門診時間請送B棟2樓檢驗醫學科。
    7. 如有其他檢體收集疑問可洽詢細菌室分機:(05)2765041轉分機5204、5205
    8. 參考資料:
        檢驗-管理-2-7101-(05)_痰液檢體採檢說明及注意事項

  5. 咽喉培養
    1. 在良好的照明下,無菌棉籤拭病灶滲出物,儘量避免接觸舌頭及唾液。
    2. 若疑似白喉,應挑開偽膜在以棉籤用力擦拭偽膜下滲出物。
    3. 棉棒必須置運送培養基(Transtube)送檢。

    4.  

  6. 生殖道
    1. 除非是GBS篩檢、N. gonorrhoeae(青春期前女生)、vaginal candidiasis感染診斷,否則不建議採Vaginal 檢體,
       羊水、子宮頸檢體或Bartholin gland、cul-sac fluid、是較建議的檢體來源。
    2. Bartholin gland、cul-sac fluid檢體建議消毒皮膚表面後,再抽取送驗;
    3. 子宮頸檢體則建議先以1根棉籤去除表面黏液後,再以傳送拭子棉籤採檢送驗。
    4. Vaginal 檢體採檢時也建議同子宮頸先去除表面黏液再採檢,細菌性陰道炎最好的診斷方式為Gram stain而非培養。
    5. 尿道分泌物:清除尿道外分泌物,再擠壓新的分泌物送驗。
    6. 若疑似Gonococcus感染時,此類檢體必須儘快送檢,不可置冰箱保存。且運送培養棉籤必須先置於室溫30分鐘,待回溫後才能採檢,因為Gonococcus對溫度相當敏感。
    7. 孕婦GBS篩檢檢體採樣方式:
      1. 建議採檢時間:妊娠35~37週
      2. 用細菌培養檢體採集棉棒,在陰道口2公分內採樣,不需使用陰道擴張器來深入採樣。然後再用同一支檢體採集棉棒在肛門和深入肛門括約肌以上輕輕旋轉採樣。

    8.  

  7. 膿、傷口、眼睛、耳朵
    1. 封閉型傷口採檢前先用70%酒精或2%碘酊消毒周圍皮膚,開放型傷口,可用無菌不含任何抗生素之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再取檢體,若是皮膚或粘膜下之膿瘍,儘可能以針頭抽取檢體,若無法抽取可酌以無菌刀片切開,並以無菌棉棒壓擠,取其膿血送檢。應儘量避免表層微生物污染。
    2. 深部感染如Abscess應同時送厭氧及需氧培養,因其多半混合性感染,以空針抽取檢體後可用無菌的安全頭帽蓋緊直接送檢。
    3. 燒傷:清除表淺部組織後,取深部接近正常組織部分的組織檢體,放入無菌杯後送驗,或以棉籤拭子採檢後送驗,只適合作嗜氧培養
    4. 褥瘡(Decubitus ulcer):應採集深部的組織送驗,如無法取組織亦應由傷口最深部抽取附近組織液送驗, 不建議以棉籤拭子送驗
    5. 口腔檢體:仔細清除牙齦表層碎片、使用刮牙器小心取得牙齦下隙物質,以厭氧傳送管送驗
    6. 耳朵檢體:
      1. 內耳道檢體:外耳道以無菌生理食鹽水清潔後,再吸取內部積液送驗。
      2. 外耳道檢體:以無菌生理食鹽水濕潤的棉棒清除耳部積垢後,再以嗜氧傳送管採檢送驗
    7. 眼睛檢體:以無菌眼科小鏟取得檢體後再送驗,建議一併製作smear染色及同時作黴菌培養。玻璃體液則以針頭吸取後送驗。

    8.  

  8. 血液培養
    1. 周邊靜脈血液培養標準採檢步驟
      1. 抽血時間點:
      2. 最適合的抽血時間點在發燒時或體溫開始上升時。
        急性敗血症或其他急須馬上開始抗生素治療的疾病如骨髓炎,腦膜炎,肺炎,腎盂腎炎等,可在投與抗生素前馬上從不同部位連續抽取兩套血液培養。
        不明原因的發燒症狀時,亞急性心內膜炎,持續性的菌血症或黴菌血症,建議抽取3套血液培養,最好每套間隔>1小時
        如為正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病人,抽血時間點最好是血液中抗生素濃度最低時。
      3. 採血位置
      4. 由適當的靜脈抽取足量檢體,若需由導管處抽取另一套一定要由周邊靜脈採取。
      5. 最適採血量
      6. 大人一次穿刺要採16-20 ml,至少要有6 ml(每瓶至少3 ml),小孩則採1-3 ml (至少1 ml),MYCO/F血瓶則為1-5 ml。
      7. 靜脈穿刺採血皮膚消毒步驟
      8.  ※ 利用70% 酒精仔細擦拭採血部位,去除抽血部位的灰塵或油垢,等待酒精乾燥(30-60秒)。
         ↪ 再以沾取alcohol povidone iodine的棉籤或紗布以同心圓方式由內往外擦拭消毒抽血部位,等待alcohol povidone iodine乾燥約1分鐘,並避免觸摸抽血部位,每次消毒皆須等消毒劑乾燥後才可再進行下一次消毒。兒科病人可利用3次70% alcohol消毒方式取代使用alcohol povidone iodine
         ↪ 準備血瓶(檢查瓶口是否有裂痕、污染、過度混濁或鋸齒狀隔膜。 如果發現任何缺陷,請勿使用。):標示病人姓名、病歷號,最好加上採檢時間及採檢部位,使用70% alcohol消毒血瓶口,須等酒精完全乾燥後,再將血液注入血液。(除非懷疑有Bacillus spores或mold污染,通常不需使用/不建議使用 alcohol povidone iodine消毒血瓶瓶口。)
      9. 血瓶採檢注意事項:
      10.   整個檢體採集過程採血者應戴手套,如果穿刺時沒有採集到血液,第2次重新穿刺時應更換針頭。
          先打入厭氧瓶再打入嗜氧瓶,若使用翼型採血套組真空採血管,因軟管中有空氣,則先採嗜氧瓶再採厭氧瓶。
          依廠商建議血量,不要打入超過或低於廠商建議的血量,打入的血量可直接觀察針筒刻度或血瓶上側邊的刻度。將血液打入血瓶時不需更換針頭,以避免針扎意外。
          將血液打入血瓶後需混合均勻,防止血液凝固。
          將針頭及針筒丟棄於卸針盒,以70% alcohol擦拭殘留於病人抽血處的alcohol povidone iodine防止病人對alcohol povidone iodine產生過敏現象。
    2. 由導管處收集血液培養檢體
       目的:偵測導管相關性的敗血症,1套血液培養由導管處抽取,另一套則必須由周邊血管經皮下穿刺取得。
      1. 血瓶標示病人姓名、病歷號、抽血部位、檢驗單加註抽血部位。
      2. 以70% alcohol消毒血瓶頂端橡膠處,需等alcohol完全乾燥,約30-60秒。
      3. 使用70% alcohol 消毒導管抽血處,需擦拭2次,每次擦拭的時間為15秒,擦拭後需等酒精完全乾燥。
      4. 去除導管接頭後以針筒抽取導管前端血液,成人抽3mL小孩則抽0.2ml,拋棄此部份血液不用,因為此部分血液可能有汙染菌或其他液體。
      5. 如果1小時內曾於此導管輸注抗生素,則不可在此導管採取血液培養檢體。
      6. 以新的針筒收集足夠的血液培養檢體,迅速接回導管接頭。
      7. 將針筒接上針頭後,將血液分注於血液培養瓶,混合均勻避免血液凝固。
      8. 收集好的血瓶請置於室溫,盡快送檢不可超過2個小時,且不可放置於冰箱。
      9. 需開立CB01A醫令碼,以便與從周邊靜脈採血檢體區分。
    3. Bone marrow:
    4.   以最嚴格無菌技術抽取足量檢體後,分別打入嗜氧及厭氧瓶,醫令開CB01但須備註檢體為Bone marrow。
        較適用於fungus或mycobacterial的感染,一般細菌感染不建議常規取骨髓培養。
       

  9. 腦脊髓液培養
    1. 以最嚴格無菌技術抽取。
    2. 腦脊髓液的採檢及檢查建議,原則上依流入順序分三支試管,三支編號不同試管中的CSF各有其測定項目:
    3.   第一支 :生化學、血清學、或其他特殊檢查;
        第二支 :細菌培養檢查;細菌培養應馬上送檢,絕不可置冰箱保存。
        第三支 :細胞計數檢查。(計數檢查結果不會因採集時出血因素干擾)。
    4. 參考資料:
    5.   本科SOP-OP-H0601_CSF檢查作業標準書。
        檢驗-管理-2-7101-(11)_腦脊髓液檢體採集送檢注意事項
       

  10. 體液培養
    1. 以70%酒精或2%碘酊消毒後,才以針頭抽取。
    2. 嗜氧培養由護理人員直接將檢體打入小孩血液培養瓶(BACTEC Peds Plus/F瓶)一瓶送檢,適當檢體量為1 ~ 3 ml,若檢體量足夠,亦可使用成人嗜氧血瓶,適當檢體量為8-10ml。
    3. CAPD檢體(→腹膜透析液培養)則建議打入嗜氧瓶(檢體量10ml)。若病人以使用抗生素可使用含吸附劑之血瓶。
    4. 如做厭氧菌培養,為了提高陽性檢出率,以厭氧血液培養瓶(BACTEC Lytic/10 Anaerobic/F)送檢。嗜氧及厭氧培養同時做時,需分別開立檢驗單。
    5. 體液厭氧培養可以血瓶送檢項目包括CI12 ascites、CI14 Pleural effusion、CI15 Pericardial fluid、CI16 Peritoneal fluid、CI17 joint fluid。
    6. 參考資料:
    7.  檢驗-管理-2-7101-(12)_胸膜腹膜液檢體採集送檢注意事項
       

  11. Catheter culture
    1. 先以酒精徹底消毒皮膚表面後,再拔除導管,取導管最前端5公分,置於無菌杯送檢,如果懷疑導管引起的皮下軟組織感染則取皮下部分算起5公分檢體。檢體取好後需馬上送驗。
    2. 厭氧培養則先與細菌室聯絡,拿取厭氧增菌管Thio broth直接放入,至細菌室。
    3. 應註明檢體來源,適合的半定量培養的導管檢體包括:CVP、Hickman、Swan-Ganz 等。
    4. 注意 "Foley's catheter Tip" 不適合做培養。

    5.  

  12. Tissue & Biopsy
    1. 檢體不可以用Formalin等固定液處理,因微生物已被殺死而無法培養。
    2. 開刀房取的組織檢體,應盡量切細再送檢且盡量增加檢體量,最佳檢體量為 1 cm。
    3. 若檢體可能脫水乾燥,則可添加少量生理食鹽水。檢體置於無菌杯送檢。

    4.  

  13. 厭氧培養
    1. 檢體若為液體 (如:Bronchial Aspirate ),可用針管抽取後,將內部空氣擠出針頭以無菌的安全頭帽蓋好儘快送檢。
    2. 組織、Tip及CSF檢體採集前需至細菌室拿取Thioglycollate broth,採集後於床邊直接將檢體置入Thioglycollate broth送檢。
    3. 其它檢體則以厭氧傳送管收集。
    4. Urine、Stool、Sputum、Throat swab皆不適合做厭氧培養 (例外:Bronchial Aspirate 、Puncture Urine、Stool針對C. difficile)。

    5.  

  14. 黴菌培養
    1. urine、sputum、Bronchial washing、aspirate、Catheter,若短時間不能處理,需先保存於 4℃ ( urine >2小時、sputum、Bronchial washing、aspirate:>2小時、Catheter:>15分鐘 );其餘檢體可保存於室溫,但不可超過24小時。
    2. Blood、體液:依血液培養採檢步驟消毒,抽1-5mL檢體打入 MYCO/F血瓶。
    3. Pus:檢體依一般培養採檢步驟採檢。
    4. Sputum:依一般培養採檢步驟採檢。
    5. Skin、Hair、Nails:檢體則置入無菌杯。
    6.   Nails:先用70%酒精消毒病灶後,夾除表面感染指甲,收集指甲下碎片送檢。
        Hair:用夾子收集10~20根含髮根的頭髮
        Skin:先用70%酒精消毒病灶後,刮除表面皮膚,收集正常組織邊緣的檢體送檢。
       

  15. 肺結核菌培養
    1. 痰以早上深咳5~10ml為原則,置入50ml尖型管內封緊,量過多無益反易污染。(請勿重壓試管,避免破損)
    2. 若為門診病人無法馬上送檢,請其將檢體置於冰箱保存,並儘快送檢。3套檢體中至少有1套必須是清晨第1口痰。
    3. 尿液適當檢體量為40 ml,早上第一次的尿液最佳。
    4. 體液採檢後以空針加安全頭帽送檢即可。
    5. 血液檢體 抽 5mL Blood 打入 MYCO/F血瓶。

    6.  

 
資訊安全宣言 | 個人資料保護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