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朋友可能都有過私處癢的不得了的經驗,突然增多的分泌物加上灼熱搔癢,讓人不知該如何是好,整天坐立不安,這是不是患了「陰道炎」?
女性陰道分泌物統稱為「白帶」,是由女性生殖器官各部位所分泌的黏液與滲出物混合而成,可維持陰道濕潤與弱酸性的環境,一般情況下分泌量剛好能夠防止陰道乾燥,不至於沾濕內褲,呈現清澈、無色、無味黏液狀,但接觸空氣氧化後會變成黃色或棕色,生理期前後、排卵期與妊娠期時白帶分泌量與黏稠度都會增加,屬於正常生理情況,這類生理性白帶並不需要特別治療,也不應該過度使用清潔用品灌洗,只要保持陰道乾淨清爽便可。
當你發現白帶增多,顏色、質地、氣味改變,合併陰部奇癢無比時,有可能是陰道發炎了,其病因可能源自免疫力下降、黴菌、細菌、滴蟲感染、過敏等等原因所致,陰道發炎後幾乎都會造成分泌物增加,伴有陰部搔癢與灼熱感,甚至小便灼熱感,而分泌物色澤、質地、味道的觀察,也有助於判斷發炎來源,然而「十女九帶」這樣高的發生率,除了可能因為相關因素如氣候潮溼、貼身衣物曝曬不夠、穿著過於緊身或不透氣衣物、甚至不當性行位之外,是否想過可能跟體質相關呢?
白帶在中醫稱為「帶下病」,一般認為主要原因是濕邪為患,目前在一般衛教大多比較重視「外濕」的部份,亦即潮溼天候及不透氣底褲等,造就濕熱環境,造成細菌滋生的溫床而引發感染,這部份一般希望注意平時照護;至於「內濕」則屬於中醫特別的著墨處,內濕源自於體內,意指身體可能因某些臟器功能上的失調或缺損,導致在水濕的運化與排泄上出現問題,蓄積在體內而以白帶的方式呈現出來,根據帶下的量、色、質、氣味,及伴隨症狀、舌脈來分辨寒熱虛實,在辨証上有可能因為陽虛,陰虛夾濕,濕熱下注或是濕毒蘊結等不同的證型,進而根據不同的證型選擇用藥,藉由健脾、升陽、除濕或是清熱解毒、清熱除濕的方法來治療,「外濕」與「內濕」同時袪除,可以大大降低反複發作的機率,而且有些中藥在治療私處不適症狀的功效上也表現亮眼喔!
許多女性對於帶下病常常覺得羞於啟齒,總害怕他人以為自己行為不檢或是衛生習慣不佳才造成,其實不然,感染、陰道過度清洗、荷爾蒙失調、清潔劑過敏、壓力過大、抵抗力差、肥胖或懷孕婦女、使用抗生素或服用避孕藥、飲食不當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帶下,尤其青春期的少女,對於身體的改變才開始學著適應,面對下體不適症狀,常常一拖再拖,不願面對,其實帶下與月經一樣都是反應女性身體狀況的外顯指標,不應另眼相待,如果發現異常,應該及早就醫診療。
維護私處健康乾爽,平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天氣越來越熱,轉眼夏天已經來臨,一下是灼人的陽光,一會兒又稀哩嘩啦的下起雨,身上的皮膚不知怎的也隨之起舞,跟著濕濕熱熱的天氣,冒出了一顆顆紅通通的疹子,讓人搔癢難耐,但是越抓越癢,越抓越大片,叫人寢食難安,你是否也經常為濕疹所苦呢?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皮膚病,屬於皮膚炎疾病中的一個種類,常視為多種不同疾病的共通症狀,任何年齡與全身各處皆可能發生,致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瞭,通常可分為內、外因性因素兩種。內因性因素多與先天體質有關,甚至心理與情緒皆可能影響;外因性因素則以接觸性皮膚炎及過敏性皮膚炎較常見。
急性期濕疹起病急,皮疹可融合成片,並向周圍蔓延,皮損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以頭面,耳後,四肢,手足,陰囊,肛周,皮膚皺折處等部位多見,常呈對稱分布,嚴重時可泛發全身。患者自覺劇烈搔癢和灼熱,並呈陣發性加重,尤以晚間為甚,嚴重影響睡眠。急性濕疹若長期存在或反覆發生,易演變為慢性濕疹,也有一開始即為慢性濕疹者,但在病程發展中,有時也會呈現急性症狀。慢性濕疹一般亦多見於頭面、肘窩、小腿、陰囊等處,常局限於某一部位,皮損增厚粗糙,皮膚呈現比較乾燥、粗糙、有破裂或脫皮、鱗屑的變化。表皮增殖肥厚且炎症達及深部,易使皮膚因炎狀反應而變得肥厚且缺少彈性(硬化)與色素沉著而呈現紅褐色,或更進一步呈現苔蘚化局面。
濕疹屬於中醫�濕瘡�範疇,根據部位不同而有 �奶癬�、“旋耳瘡”、“四彎風”、“繡球風”等記載,中醫認為濕瘡是因稟性不耐,風濕熱邪客於肌膚所致,主要以皮膚呈多形性皮疹,滲液,結痂,以及瘙癢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皮膚疾病。急性濕疹的發生常兼有內、外之因。內因多為患者素體血熱,或因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或因涉水淋雨,濕邪困脾,則水濕停滯,濕熱內蘊;外因多為風邪所侵,風、濕、熱三邪搏於肌膚,以致血行不暢,營衛失和而發病。由於濕邪黏膩重濁,故病情遷延,反覆發作,進而演變為慢性濕疹,乃由於病久邪深,濕鬱化火,耗傷津血,以致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所引起;亦有情志憂鬱陰血虧損者,或過食幸辣食物,燥火傷陰而發。
中醫在治療濕疹時,通常根據皮損的表現及患者體質進行辨證施治,針對外因、內因之不同,以及風、濕、熱三邪所占比例之不同而選用不同的藥物,其中可以以祛邪為主,如清熱、化濕、祛風藥物,或是以扶正為主如健脾以化濕的方法來處理。使用上可以分為外治法與內治法,外治法包含外洗、藥浴,藉由使用藥汁外洗的方法,達到去除皮膚受到溼熱因素的損害,而內治法則是以中藥內服調整體質。雖然即刻止癢效果不彰,但長期可望減少發病次數及程度。
濕疹體質的患者,平日飲食起居應注意
1.
忌致敏食物及發濕、動血、動氣食物。注意腥發動火及致敏食物,如蛋、牛奶、魚、蝦、蟹、牛羊肉、鴨、鵝、花粉、食品添加物、防腐劑等。
2.
忌辛辣剌激食物。飲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避免辛辣剌激物如濃茶、咖啡、酒、菸、辣椒等。
3. 忌用過敏藥物。
4.
在日常生活預防及調理上,應避免接觸過敏原,如生活環境中的動物皮毛、油漆、洗潔精、橡膠等。
5. 避免各種外界刺激,如過度曝曬陽光、熱水燙洗、用力搔抓、使用化妝品、肥皂等。
6. 衣著以棉質為佳,要寬鬆通氣利於排汗。
7. 避免過度精神緊張及疲勞,宜適度運動,增加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