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候群(Parkinson’s
syndrome ) 主要症狀有震顫麻痹、肌肉強直、運動障礙,通常起病緩慢,病情逐漸加重。它是一種常發生於中、老年人的疾病,但也有早發性的帕金氏症,以電影「回到未來」聞名的影星福克斯米高,就在三十多歲就得到這種疾病。
【症狀】
震顫麻痹:多由單側上肢的手指開始,初可能出現在安靜不活動時,用力持重物反而停止,但拿碗筷吃飯、拿杯子喝水、用筆寫字這些小動作又出現顫抖,漸下肢、唇舌也會出現抖動現象。
肌肉強直:患者肌肉強直僵硬,表現的症狀如頸部肌肉僵硬,以致頭部常常向前傾;臉部肌肉僵硬,使得表情看起來比較呆滯,眼睛眨動減少。
運動障礙:初期可能覺得患者洗澡的時間比以前久;走路的動作遲緩,上肢的擺動減少,下肢步伐也不穩,容易跌倒。
其他:如果病情再嚴重,患者可能出現流口水或大量冒汗症狀,反應變得遲鈍,言語障礙,且容易憂鬱、煩惱等。
【針灸】
以體針為主的針灸治療,有被動運動的作用,可緩解肌肉強直的症狀。又柏金森氏症候群的病位在腦,屬中醫經絡學中的督脈,加以頭皮針治療,有積極改善的作用。
【治療】
1.藥物治療2.手術治療3.針灸或物理治療
小李昨天晚上與同事到KTV歡樂地喝酒、唱歌。今天早上起床……完了!怎麼右臉麻麻的,照鏡子一看,更發現不能作鼓頰、皺眉、蹙額、露齒等動作,用力閉眼睛,右眼瞼不能閉合,額頭上的皺紋消失,口角被牽向健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說話漏風,嘴角流涎,吃東西時食物會嵌在口齒頰之間。小李和家人都擔心會不會是腦中風,趕緊到醫院檢查,醫師說是「周圍性顏面神經麻痹症」,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顏面神經缺血或水腫。
中醫學把「周圍性顏面神經麻痹症」稱為「面癱」或「口眼喎邪」,屬於「中風中絡證」,認為致病原因是患者體質氣血虧虛,以致外風乘虛入絡所致,病程發展大致可分為發病前十天的早期階段,十至一個月的中期階段和發病三十天後的晚期階段,若超過六十天則歸於面癱後遺症期。
中醫的治療常採針藥並治,早期的著重在祛風解肌,依風熱或風寒證型選用清熱藥或辛溫解表藥,或者配合西藥治療,針灸治療則採遠端取穴或健側取穴為主,或採輕刺激手法;中期著重在搜風通絡,常加用蟲類藥如全蠍、僵蠶、地龍等,針刺面部患側穴位如下關、頰車、地倉、陽白、迎香和手部合穴等為主;晚期病情虛實夾雜,治療除通絡緩急外,宜加養肝血藥,針刺宜採透刺面部穴位,再配合證型針補合谷、足三里等;而後遺症期則多以虛證為多,著重補固本和祛瘀通絡藥,針刺仍以透穴和補法為主。
臨床經驗顯示配合中醫針藥治療周圍型顏面神經麻痹症,再加上患者臉部按摩復律,往往可縮短病程。
「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勤作工…」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受耳鳴困擾的人,恐怕不會喜歡小蜜峰和花木蘭。耳鳴是指自覺耳內有持續性的鳴聲,或如蟬鳴唧唧,或如蜂鳴嗡嗡,這種狀況在安靜狀態更為明顯,所以嚴重時可影響思考或睡眠,且常常造成聽力減退。
耳鳴的成因很多,常見於神經官能症、腦動脈硬化、內耳血管痙攣、內聽動脈血栓、聽小骨硬化、梅尼耳氏症、噪耳性、藥毒性、耳耵聹等多種耳疾,然而仍有不少臨床案例是找不到原因的突然性耳鳴。
受耳鳴困擾的人,可試試以下的方法:
口微張開,以兩手掌心緊按外耳道口,同時四指在枕部或乳突部反覆敲擊,繼而手掌起伏,使外耳道口有規律開合,每天早晚敲鳴四十九次。
口微張開,用食指和中指夾住耳朵,中指在耳前,食指在耳後,上下來回摩擦四十九次。
此外平日生活宜注意:
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噪音環境下。
避免使用耳機或隨身聽。
服藥之後出現耳鳴症狀,要立刻告訴醫師。
加強體質鍛練,預防感冒。
就一般而言,人體有206塊骨骼,各個部位都可能受到外力因素的傷害,使得骨骼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就是所謂的骨折。骨折的愈合大致可分為「複位、固定、功能鍛練」三個階段,西醫骨科一般在麻醉情況下,採用手法複位加上石膏或塑材外固定,或手術切開複位再加上鋼板螺絲釘內固定;中醫骨傷科一般治療方法,則在採用手法複位加上夾板局部固定,配合針刺、中藥外敷、內服來加強消腫止痛及促進骨骼組織愈合,以及較早進行功能鍛練。
中醫認為,骨折初期︰骨折後一周到二周,除了骨骼受損,附近的軟組織,也就是中醫所謂經脈必同時受傷,使得氣血受影響,凝結成瘀,造成腫與痛,因此初期治療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
在骨折中期︰骨折後約二周到四周,腫脹現象改善,瘀血比較消散,此時骨折斷端正在生長和接續中,因此這時後要在活血行氣之外,加上補肝腎、養氣血的藥物,來促斷裂端及早愈合,所以治療宜和營續骨、舒筋通絡為主。
到骨折後期︰在一個月以後或由X光片見到折裂端出現接續愈合跡象,因長時間的固定,一般會出現患處相關關節僵硬,功能遲滯,局部腫脹,或肌肉萎縮,皮膚較冷,肢端麻木等症狀,用中醫觀點,認為這是病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的現象,所以治療宜益氣養血、溫補肝腎、壯筋堅骨為主。
現代研究發現,在骨折癒合過程的血腫期,活血化瘀的中藥如丹參、鬱金、川芎、桃仁、紅花、乳香、沒藥、血竭等藥物,可以加快微循環血流速度,增加毛細血管網的通透性,改善骨折裂端局部血液循環,清除血凝塊及代謝。在骨痂形成期,應適時轉向續損接骨藥為主,也就是含有豐富膠原、鈣鹽、微量元素等物質,來參與蛋白質合成與代謝,有利於骨質修復,例問自然銅等。在骨痂改造期,則選擇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鹿茸、人參、續斷、補骨脂、骨碎補等中藥,可明顯改善蛋白質代謝,促進蛋白質多糖合成及鈣化,以順利製造新骨。此外,針灸也有提高免疫能力預防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影響骨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促進局部軟組織的修復、調節內分泌系統、促進骨細胞分化與增殖等途徑,來促進成骨細胞的增生與激活,來促進斷裂骨骼的癒合。
骨折後採用正確的整復,以及一段時間合理的固定是必要的,其原因是為了避免太早活動造成旋轉應力、剪力和成角力使得好不容易形成的骨痂再折斷,不利於骨折的愈合。事實上,臨床上骨折的部位和種類很多,對治療時間與預後的判斷也不盡相同,但若能在西醫的內、外固定的期間,同時配合中醫的中藥內治、外敷及針灸療法,和用推拿、理筋手法來幫助功能鍛鍊,將有助於促進骨骼的癒合,以及減少日後關節僵硬,功能遲滯,肌肉萎縮等副作用。
小學四年級的小明在班上是個運動健將,跑步、跳高、躲避球、籃球都很厲害,但近來常常在晚間躺在床上要睡覺時,感覺左足跟腱附著處附近痛痛的,通常這種疼痛不舒服的現象,到第二天起床就很自然地不痛了,一直到最近發現運動時腳跟附近愈來愈不舒服,終於才讓媽媽帶來就醫。媽媽問醫師,這會不會是「成長痛」……
◎什麼是小兒成長痛?
--一般認為是孩童在發育時期,肌肉肌腱跟不上骨骼的發育速度,造成長度太短而緊繃,形成在肌肉肌腱在骨骼附著處出現疼痛症狀。
--常發生在幼稚園、小學和國中階段,也就是約3至16歲的孩童。
◎小兒成長痛的特性?
--下肢的疼痛的機率比上肢來得多,例如大腿前端、膝蓋前側、小腿肚或外側、踝、足跟等
--不同位置輪流發作,比較不會固定在同一部位;好發於傍晚或睡眠前後
--發作時間不會太長,約30分鐘左右;發作時可能很痛,但隔日卻行動如常
--局部沒有紅、腫、熱的現象
--發作頻率不等,好幾個月一次,或一星期2,3次,時好時壞
◎哪些情況要特別注意?
--有些疾病會躲在「成長痛」的背後讓人輕忽,例如全身性腫瘤、局部骨骼良性或惡性腫瘤、全身性關節炎的局部表現、生長板骺疾病、運動或意外傷害後遺疼痛等,因此若出現:局部紅、腫、熱,或有發燒現象,或夜間疼痛持續時間延長,或疼痛加劇,或特別出現在運動或某些姿勢,都要儘快就醫。
◎家長該做的事?
--保守療法:熱敷、外敷緩和疼痛的藥膏等
--疼痛日記:
因為成長痛的特點是好發在晚上,持續時間不一定很久,但病情可以反覆發作,又有些隱藏的病情,因此去就醫的時候,醫師不一定在初期就能診斷出來,如果家長能記錄每次疼痛的時間、持續時間、疼痛部位、疼痛性質、局部是否有紅腫熱、白日活動、緩解方法等,一定有助於讓醫師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中醫師如何治療?
--小明在醫師的細心檢查下,發現除了腳跟處有壓痛外,在內踝下方、小腿肚也有壓痛,且在媽媽提到偶而小明會說腰背痛的情況下,檢查出小明同時有點脊椎側彎。醫師認為這已經不是單純成長痛,疑似運動過度造成肌肉疲勞、肌腱拉傷,且因行走姿勢及重心改變造成脊椎代償性側彎。於是小明在經過每周二至三次針灸,或電療、推拿、外敷止痛藥布治療,約六次治療後,疼痛就改善了許多。
◎參考資料
1.林啟禎.絕對發育寶寶骨骼.台視文化
2.楊榮森編譯.骨骼肌肉與關節疾患手冊.合記圖書出版社
恭喜阿美懷孕了!但到了預產期的後2個月,阿美偶而在左手腕靠拇指方向疼痛,自己貼貼藥布似乎疼痛可以改善,因此也不太在意。直到生產後3個多月,同地方的疼痛又發生,而且隨著寶寶愈來愈重,疼痛似乎跟著加重,拖了一個多月終於來看中醫,醫師告訴她說,這個就叫「媽媽手」……
◎ 什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在醫學上有幾個名稱,如橈骨莖突腱鞘炎、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伸拇指肌腱炎等,主要是下臂在大拇指方向,掌管拇指的伸展或外張動作的肌腱,因為重複次數太多,或是用力過度,用力不當,造成手腕部位的肌腱滑膜和韌帶發炎,出現增厚性變化,壓迫到局部的肌腱,使得肌腱滑動不順而疼痛。
◎ 沒有抱小孩也會得到媽媽手?
這種症狀因為好發於懷孕後期的孕婦、產後的新手媽媽、保姆,因此被稱為「媽媽手」,但是其他在日常生活中會常會用到拇指張握壓扣等動作的人,例如長時間使用電腦、美髮業者、餐廳服務人員等,都是比較容易得到這種疾病的族群。
◎ 媽媽手的檢查
如果你把拇指置於手掌心,然後握拳,再將腕關節偏向尺側,也就是往小指方向偏,如果在手腕靠大拇指附近出現疼痛,那麼恭喜您……不!不!很不幸,您可能得了橈骨莖突腱鞘炎,也就是媽媽手
◎ 媽媽手的中醫治療與居家護理
中醫認為這是大腸經的筋肉勞損,血不榮筋,造成腱鞘腫脹肥厚,除了局部的熱敷、針灸、理筋、敷藥之外,還會留意是否影響到遠處的經絡。至於長期或慢性的疼痛,還可以配合疏經、活血、補筋方向的中藥服用。
然而由於大拇指的活動度很大,很容易反覆受傷,因此居家護理是根本恢復的關鍵,例如在抱寶寶時,盡量以五指併攏托住寶寶,將力量平均分散於五指,避免重量完全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急性疼痛期,就是讓拇指多休息,可戴副木固定或護腕保護,配合冷熱敷交替;慢性期則以熱敷,再配合自行按摩和手指拉筋運動來復健。
總之,讓中醫治療和居家護理互相配合的話,一定可以縮短療程,讓媽媽手儘快恢復。
案例一:一名兩歲女童,左手遭輕觸就哭鬧不休,女童的母親告訴醫師說,因為天氣變冷,替女兒穿毛衣時,女兒不肯伸手穿過衣袖,就硬拉了她的手臂,穿好後發現女兒左手不能動,才緊急送去就醫……
案例二:一名幼稚園大班的男童,最近上學時過馬路差點摔跤,牽著他右手的母親緊急一拉,男童才沒跌倒;當天幼稚園老師發現男童拿不起畫筆,也無法拿湯匙吃飯,通知母親送醫後,才知道原來是右手肘脫臼……
這兩個案例是最近報紙上報導的實例,小兒牽拉肘又名奶媽肘,比較學術的名稱叫橈骨頭半脫位,常發生在小兒手臂伸直時被大人牽拉的力道太猛,橈骨頭脫離肘關節而發生肘脫臼,例如上例中的跌倒拉手、穿衣捉手、牽小孩下樓梯小孩忽然跳下、大人與小孩玩耍拉手……等。一般從兒童的外觀上不一定看得出異狀,肘部沒有明顯的腫脹,只要患肢不活動也不一定有疼痛感,加上兒童不會敘述,有時過好幾天後,照護的大人才會發現。仔細一瞧,往往可發現患側的手臂保持在屈曲姿勢,無法伸展,不能上舉,不敢拿物,稍一活動即疼痛,輕輕碰觸就嚎啕大哭。在X光片的檢查通常沒有異常發現,卻可以排除是否同時有骨折現象。
小兒牽拉肘的復位手法,對有經驗的中醫師來講算是蠻容易的,重要的還是診斷是否正確。通常醫師會詢問小朋友是怎麼受傷的,如果大人的牽拉行為有比較猛力的動作,或者小孩有跌倒情況,那麼得仔細檢查是否有骨折現象,醫師會在肘關節附近做觸壓檢查,以及排除骨折的跡象,如果只是單純脫臼而沒有骨折情況,通常只會在橈骨小頭附近出現壓痛點,接著就運用手法,瞬間一拉、一扭、一推,然後聽到小小的噼啪聲……恭喜!復位成功了!復位後的肘部,還是不可大意,最好以三黃散或膏布外敷,以及繃帶或吊帶固定一周,來增強關節的穩定性;門診時就曾遇過當治療好,卻一周後又同樣脫位症狀的小朋友來求診,在強烈要求家屬必須遵循醫師的囑咐與一周的持續外敷藥之後,再一個月後來回診複檢,肘關節功能就可以一切正常。
小兒的骨骼仍在發育中,發生手肘脫臼後,可能會影響將來的肢體發育,所以要特別留意。臨床上曾遇到過小朋友因延誤就醫而造成肘關節屈伸及內外旋功能受限,需要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治療才恢復正常;或是患者在給某些人士診治說是脫臼,在一段時間治療沒改善,來就診檢查則發現其實是有骨折現象。所以懷疑手肘脫臼或骨折,還是要讓專業的醫療院所與中醫師來診治,才比較不會有後遺症狀。
當天氣日漸轉涼,有些人早晨起床或椅子坐久一點要起立的時候,會發生足跟或足底疼痛的現象,剛開始會疼痛而寸步難行,但是行走久一點又不痛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常見足跟痛的病因,大概有三種因素 :
(1)足跟皮下脂肪纖維墊部分消退。(2)伴有急性滑囊炎。(3)伴有跟骨骨刺。
為什麼會發生上述病因呢?大概又有幾個誘發因素:
(1) 由於長期勞損,或老年肝腎不足所引起。中醫學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會引起筋骨之損傷。
(2) 體虛肥胖,或因久病引起後足跟的皮膚變軟,跟底皮下脂肪纖維墊部分萎縮,以及跟骨輕微脫鈣。
(3)經常站立及在硬地上行走,在跟骨結節下產生滑囊發炎而致疼痛。這可以看看鞋底,幾乎都會在足跟處看見鞋底摩損的情況。
啥米!足跟也會生骨刺?
跟骨骨刺發生與跟骨底面結節部分的前緣,由於足筋肌膜和肌腱在其附著處受牽拉而發炎,日久就產生骨刺。
本病以40-60歲之間較為多見,骨刺常發生在兩足,但足跟痛的症狀可能只發生在單側,且疼痛的程度與骨刺的大小不一定成比例。不過和骨刺的方向很有關係,骨刺的方向如與跟骨底平行,可能沒有疼痛,如斜向下方就容易居生疼痛。
平常觸痛是在跟部脂肪墊的前方,在跟骨結節的內側,有時疼痛處稍腫,在休息時疼痛減輕,但站立或行動時發生疼痛,但是活動久一點可能因血液循環良好,又讓人不覺得痛。
中醫觀點:
中醫治療足跟痛多從「腎虛」及「血瘀」論治,蠻符合上述病因病理,因此可以採薰洗、針灸及用藥並行方式,一方面治痛一方面治本。對一般民眾而言,可藉著熱敷,和改變行走時足部著地重心的位置,來鞏固療效。
結語:
足部要好好保養喲,年輕時辛苦半輩子,好不容易有時間退休旅遊,若因為足跟不適而疼痛受苦,那多麼可惜一件事啊!
◎糖尿病定義:
糖尿病是指是以高血糖及尿糖為主要特點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主要為血液中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而導致糖、蛋白質、脂肪的代謝紊亂。患者往往是因為出現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症狀,或是小便後發現有螞蟻爬來尿液滴落的地方,或體檢時,到醫療機構抽血檢查,顯示空腹血糖超過126 mg/dL以上,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
◎陽痿定義:
陽痿是指陰莖勃起功能障礙,有性欲的要求,但陰莖不能勃起,或挺而不堅,或不能持續勃起。陽痿有分器質性與功能性,一般人可由有無夜間或清晨自發性陰莖勃起來判斷是否為器質性。若無自發性勃起,且在任何性衝動或挑逗下陰莖也不能勃起,則器質性陽痿的可能性比較大;若夜間或清晨有自發性勃起,平常只是軟而不堅的不完全勃起,那麼功能性陽痿的機率比較大。
◎糖尿病與陽痿的關聯:
糖尿病陽痿的發生率,國內外的報導很所差異,可能與糖尿病患者的年齡、病程等因素有關,30多歲組發生率為25%,但到了60多歲組,發生率高達75%。另外的研究也發現,在糖尿病症狀出現之後再出現陽痿的發生率佔70%。
◎糖尿病為什麼造成陽痿?
關於糖尿病造成陽痿的機制,一般認為主要是長期的血糖代謝異常,造成自律神經病變及血管病變的結果。自律神經病變可引起血管舒張與收縮的障礙;血管病變可能引起陰莖內動脈阻塞造成勃起障礙。糖尿病也會使病人的性激素降低,從而影響性功能。
◎中醫治療的特色:
糖尿病症狀與傳統中醫的「消渴證」較接近,中醫認為消渴證的病因是先天因素、飲食不節,或情志失調導致陰虛津虧,初期可由肺熱或胃熱造成燥熱傷陰而見口乾、多飲、多食,若出現陽痿症狀通常為中後期累傷及腎,造成氣陰或陰陽兩虛。因此中醫治療上會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依個人體質來遣方用藥。此外,臨床經驗與研究報告也顯示針灸中脘、關元、氣海、足三里、腎俞、命門、八髎等穴,對糖尿病的陽痿,也有改善的效果。
◎結論:
因糖尿病而誘發的陽痿患者,除了服藥控制血糖之外,以中藥或針灸來治療糖尿病陽痿,也是值得期待的輔助療法。
現代人由於工作壓力緊張、抽煙、喝酒、飲食失衡、長期熬夜等,導致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等的機率增加,而這些疾病都會影響腦血管病變,使得腦血管管疾病已成為國人健康的第三大殺手。
腦血管疾病最常見的腦中風,可分為兩二類,一類是缺血性,俗稱「塞到血筋」,包括腦梗塞和腦栓塞,其原因可能來自腦動脈硬化病變,使得局部動脈管腔變窄或阻塞,或是來自別處動脈的剝離物形成血栓,造成腦血流供應中斷;另一類是出血性,俗稱「斷腦筋」,包括腦內出血和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原因通常來自腦血管壁被破壞而膨大形成動脈瘤,或高血壓因素造成腦內動脈破裂出血。
疑似有腦血管疾病的症狀一定要趕緊來醫院治療,然而初期的症狀卻又是五花八門,可能有頭痛、眩暈、脖子酸痛、視力模糊、記憶力突然減退、感覺異常、結巴、身體半側麻木、偏癱、平衡失調、昏迷等,因此有腦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人,例如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臟病、曾短暫性腦缺氧,以及前述生活起居飲食不規律的情況,都應提高自已的敏銳度。急性期愈早到醫院急診,愈能做出正確的診斷,由西醫神經外科或神經內科決定適當的治療方式,待病情穩定後,再藉由復健科或中醫來幫助恢復肢體活動力或語言與吞嚥能力等。
傳統中醫將腦血管疾病急性期稱為「卒中」,其後遺症常遺留肢體半身不遂,偏癱、手足無力或麻木、言語不利、關節僵硬、大小便困難、智力障礙、心理問題等,針灸有改善血液流動率,對腦部血流量,或肢體局部循環都有明顯改善作用,運用手法推拿有活血通絡,幫助肢體功能恢復,現代研究顯示中風偏癱患者在步行、協同動作與肌力動作等評估項目,都有不錯的效果。
以往礙於健保規定,中風住院患者需自費配合中醫輔助治療,但自從95年起本院承辦「腦血管疾病西醫住院病患中醫輔助醫療試辦計畫」後,腦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期間之中醫治療費用可由健保支付,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自今年起,健保局又開辦「腦血管疾病後遺症中醫門診照護計畫」專案,其目的在鼓勵發病一年內的出院患者在復健治療期間,同時藉由具文獻依據之中醫輔助醫療積極主動介入,期望能達到神經學功能進步、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以及生活品質提昇。而嘉基中醫部很榮幸同樣獲得承辦此專案計畫的資格,目前已研擬在中醫針灸、理筋或中藥治療之外,提供更優質的門診服務與臨床評估方法,期望能幫助腦血管疾病患者早日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如果家中有發病一年內的腦血管疾病患者,歡迎來加入嘉基中醫的專案治療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