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八七水災重創嘉義,當時才剛落腳嘉義不久 的戴德森醫師,隨即組成緊急醫療團,投入災後復原及義診,不只為災民施打預防針,也募集奶粉、米糧等物資發 放給貧病者。在這之後,戴德森便固定前往鄉村提供巡迴醫療服務,每日平均要看三、四百人,除此之外,他還忙著籌建醫院、在診所看診,甚至將巡迴醫療的範圍擴展至阿里山、布袋、民雄等地,實實在在地「為愛多走一里路 」。
嘉基深耕長照服務已超過25年,一路陪伴著嘉義的長者與家庭,深知「老」不只是需要被照顧,更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當超高齡化社會來臨,又身處全台高齡人口比例最高的嘉義縣,我們決定在嘉義縣民雄鄉打造「八福長照學苑」──不只提供日間照顧與57床住宿空間,更是一個兼顧智慧科技與人性溫度的「家」,包含大齡食堂、運動中心、多功能共融共學空間、戶外綠化休閒及寵物互動區等療癒空間設計,以Life Design Care為核心理念,助長者持續學習、重拾自我價值,共築安心、安身、安老的幸福家園。
八福長照學苑將設立於嘉義民雄,預計於2025年底動工,設有日間照顧、全人服務與住宿型照護(57床及1隔離 床),滿足不同照護需求。秉持「Design-Care」理念,園區內更規劃大齡食堂、運動生活館及多元活動場域,助長者在生活中重現自我價值,以八大創新服務打造安心、溫暖的長照方舟。
是「長照與醫護」,更是撫慰「人心與家庭」
我們關注的不僅是身體的指標,更是您眼神中的光采。從專業的醫療照護,到溫暖的靈性關懷,我們陪伴長者走過療癒的過程,邁向生命整全的安好。
發展方向:
強化靈性關懷:在宅醫療、日照的跨團隊照顧、共老的身心靈陪伴服務,提供長者信仰支持、生活關懷
社區健康連結:與醫院建立無縫銜接,確保長者在住院、出院、長照階段都有完整照護計畫。
預防計畫:整合健康管理及運動處方(預防延緩失能失智)
家庭支持計畫: 建立家庭輔導機制,讓照顧者獲得心理支持與照護指導
是「日常與陪伴」,更是永續「守護與承諾」
愛,是永不缺席的守護。無論長者的身體狀況如何變化,從日照到住宿,我們打造了一個連續性的照顧體系,如同一個溫柔而堅定的臂膀,隨著您不同階段的需求而調整,讓您和家人永遠安心。
發展方向:
社區式、住宿式在同一場域,建構整合服務特色
個案管理機制:從需求評估到照護計畫,提供完整的個案追蹤與轉介服務。
靈性與心理支持: 設立專業諮商與陪伴服務,協助長者適應長照環境,減少心理壓力。
社區共融: 鼓勵長者在社區內參與活動,避免社交孤立
是「陽光與綠意」,更呈現「居家與舒適」
我們相信,空間必定可以療癒人心。透過充滿陽光、綠意與人性化巧思的設計,我們創造了一個讓生命可以自在舒展的更像家的安好之所。在這裡,每個角落都傳遞著尊重與溫暖與愛。
發展方向:
信仰與心靈空間:納入音療、懷舊、芳療、綠色療癒等活動方案型態設立園內禱告室、靜思區,讓長者有心靈歸屬感。
無障礙與安全設計:確保園區內所有動線適合行動不便者,減少跌倒風險。
綠色療法與園藝治療:建立花園與步道,讓長者透過自然舒緩身心。
是「經驗與技能」,更呈現「喜悅與價值」
當長者能再次為自己做一杯咖啡、打理一個盆栽時,那份「自主的喜悅」,會重新點燃他們對生活的熱情之光。我們透過專業的支持與引導,協助長者重拾被遺忘的能力,讓他們在日常的點滴實踐中,再次感受身為生活主角的自信與光芒。
發展方向:
工作坊與手作活動:鼓勵長者參與園藝、書法、手工藝,提升生活樂趣,賦予日照長輩「給予」的能力,彰顯各世代生命經驗的價值。(如高年級農學園、社區磨刀日)
復能計畫:透過物理治療與健康活動,幫助長者維持或恢復日常活動能力
自主選擇權:在日常生活安排上給予長者更多自主選擇,例如用餐時間、活動參與等。
是「人性與科技」,更是連結「情感與家庭」
智慧應用的目的,不是取代人力,而是將照護者從繁瑣的庶務中釋放,從而有更多時間進行有溫度的交流與陪伴。我們引進的每一項智慧設備,都是為了讓「陪伴與照護」的品質更安全無虞,讓溝通無礙,讓我們能更專注於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溫暖互動。
發展方向:
遠距醫療與健康照護:透過智慧設備追蹤長者健康狀況,及時提供醫療建議
發展智能應用:如離床警示床墊、大齡食堂送餐輔助機器人、生命徵象測量無線上傳、智能圍籬警示、移位機、復健運動數據直接上傳與統計報表等
智慧輔具與 AI 照護:運用智慧分析長者的行動與睡眠模式,智慧手環(生理監測、定位)、預防跌倒的智能科技運用,及早發現異常
家屬互動平台:開發數位系統,讓家屬能即時掌握長者狀況,進行遠距關懷
是「互助與互信」,更是分享「你的與我的」
長者在進入一個新環境時,最需要的是找到自己在這個群體中的定位與價值。「激勵」的來源,是發現自己仍有能力去關懷他人、貢獻心力。透過鼓勵住民互助、參與園區內的輕量志願服務,讓他們意識到「我很有用,我很被需要」。
發展方向:
增進長輩的人際及社區互動,成為社區的一份子。(如便利商店友善交流日、鄰里友善交流) 設計長輩積分卡制度,鼓勵長輩參與活動或服務,換取生活物品或電動產品投幣金
志工銀行制度:鼓勵社區居民參與長照志工,累積服務時數換取未來照護資源
教會與社區連結:邀請教會與地方組織提供陪伴關懷,讓長者感受群體支持,發展好鄰交流事務所,與社區居民共同組成,建立社區共享資源的交流平台
社會企業合作:與企業合作,共同推動長照公益計畫,如贊助輔具、餐飲等。
是「知識與榮光」,更傳承「世代與共好」
長者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書本。與年輕世代的共融,讓他們有機會扮演「生命導師」的角色,分享人生智慧、傳統技藝或歷史見證以及更重要的愛的付出。
對年輕人而言,這是傾聽歷史、學習生命韌性的機會;對長者而言,年輕人的活力與創意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生命力。這是一種「生命影響生命」的雙向滋養過程。
發展方向:
長幼共學計畫:
與學校、社團、機構合作,讓年輕輩與長者一起參與學習與活動,如大齡食堂(青銀或老幼)廚藝沙龍、店長體驗場(不同長者或年輕人擔任店長)
跨世代陪伴:開放園區成為社區活動據點,讓長者與年輕人自然互動、與長輩一起參與運動競賽
世代共創空間:設計「孫子陪伴時光」活動,讓長者與孩子共同參與遊戲與故事分享、邀請學生拍攝長輩生活紀錄片
是「喜歡與興趣」,更完成「夢想與心願」
年齡不應是夢想的終點。
支持長者完成一個未竟的夢想,無論大小,都是在宣告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擁有再次啟航的權利與可能。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渴望遠航的海洋。我們願意成為那陣溫柔的風,陪伴長者為年輕時的夢想。我們深信,對生命的熱愛與實踐,永不老去。
發展方向:
夢想清單計畫:
幫助長者完成夢想,如學習新技能、旅行、演講、如日照及大齡食堂長輩達人展(個人生命經歷+專長+時代特色)
職能再造與參與:設計適合長者的工作機會,如園藝維護、社區導覽等,或是設計店長體驗場(讓不同長者或年輕人輪流擔任店長)
創造舞台機會:舉辦才藝表演、展覽等,讓長者有機會再度展現自身能力、如手作小型盆栽販賣、手做月餅分享他人
是「長照與醫護」,更是撫慰「人心與家庭」
我們關注的不僅是身體的指標,更是您眼神中的光采。從專業的醫療照護,到溫暖的靈性關懷,我們陪伴長者走過療癒的過程,邁向生命整全的安好。
發展方向:
強化靈性關懷:在宅醫療、日照的跨團隊照顧、共老的身心靈陪伴服務,提供長者信仰支持、生活關懷
社區健康連結:與醫院建立無縫銜接,確保長者在住院、出院、長照階段都有完整照護計畫。
預防計畫:整合健康管理及運動處方(預防延緩失能失智)
家庭支持計畫: 建立家庭輔導機制,讓照顧者獲得心理支持與照護指導
是「日常與陪伴」,更是永續「守護與承諾」
愛,是永不缺席的守護。無論長者的身體狀況如何變化,從日照到住宿,我們打造了一個連續性的照顧體系,如同一個溫柔而堅定的臂膀,隨著您不同階段的需求而調整,讓您和家人永遠安心。
發展方向:
社區式、住宿式在同一場域,建構整合服務特色
個案管理機制:從需求評估到照護計畫,提供完整的個案追蹤與轉介服務。
靈性與心理支持: 設立專業諮商與陪伴服務,協助長者適應長照環境,減少心理壓力。
社區共融: 鼓勵長者在社區內參與活動,避免社交孤立
是「陽光與綠意」,更呈現「居家與舒適」
我們相信,空間必定可以療癒人心。透過充滿陽光、綠意與人性化巧思的設計,我們創造了一個讓生命可以自在舒展的更像家的安好之所。在這裡,每個角落都傳遞著尊重與溫暖與愛。
發展方向:
信仰與心靈空間:納入音療、懷舊、芳療、綠色療癒等活動方案型態設立園內禱告室、靜思區,讓長者有心靈歸屬感。
無障礙與安全設計:確保園區內所有動線適合行動不便者,減少跌倒風險。
綠色療法與園藝治療:建立花園與步道,讓長者透過自然舒緩身心。
是「經驗與技能」,更呈現「喜悅與價值」
當長者能再次為自己做一杯咖啡、打理一個盆栽時,那份「自主的喜悅」,會重新點燃他們對生活的熱情之光。我們透過專業的支持與引導,協助長者重拾被遺忘的能力,讓他們在日常的點滴實踐中,再次感受身為生活主角的自信與光芒。
發展方向:
工作坊與手作活動:鼓勵長者參與園藝、書法、手工藝,提升生活樂趣,賦予日照長輩「給予」的能力,彰顯各世代生命經驗的價值。(如高年級農學園、社區磨刀日)
復能計畫:透過物理治療與健康活動,幫助長者維持或恢復日常活動能力
自主選擇權:在日常生活安排上給予長者更多自主選擇,例如用餐時間、活動參與等。
是「人性與科技」,更是連結「情感與家庭」
智慧應用的目的,不是取代人力,而是將照護者從繁瑣的庶務中釋放,從而有更多時間進行有溫度的交流與陪伴。我們引進的每一項智慧設備,都是為了讓「陪伴與照護」的品質更安全無虞,讓溝通無礙,讓我們能更專注於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溫暖互動。
發展方向:
遠距醫療與健康照護:透過智慧設備追蹤長者健康狀況,及時提供醫療建議
發展智能應用:如離床警示床墊、大齡食堂送餐輔助機器人、生命徵象測量無線上傳、智能圍籬警示、移位機、復健運動數據直接上傳與統計報表等
智慧輔具與 AI 照護:運用智慧分析長者的行動與睡眠模式,智慧手環(生理監測、定位)、預防跌倒的智能科技運用,及早發現異常
家屬互動平台:開發數位系統,讓家屬能即時掌握長者狀況,進行遠距關懷
是「互助與互信」,更是分享「你的與我的」
長者在進入一個新環境時,最需要的是找到自己在這個群體中的定位與價值。「激勵」的來源,是發現自己仍有能力去關懷他人、貢獻心力。透過鼓勵住民互助、參與園區內的輕量志願服務,讓他們意識到「我很有用,我很被需要」。
發展方向:
增進長輩的人際及社區互動,成為社區的一份子。(如便利商店友善交流日、鄰里友善交流) 設計長輩積分卡制度,鼓勵長輩參與活動或服務,換取生活物品或電動產品投幣金
志工銀行制度:鼓勵社區居民參與長照志工,累積服務時數換取未來照護資源
教會與社區連結:邀請教會與地方組織提供陪伴關懷,讓長者感受群體支持,發展好鄰交流事務所,與社區居民共同組成,建立社區共享資源的交流平台
社會企業合作:與企業合作,共同推動長照公益計畫,如贊助輔具、餐飲等。
是「知識與榮光」,更傳承「世代與共好」
長者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書本。與年輕世代的共融,讓他們有機會扮演「生命導師」的角色,分享人生智慧、傳統技藝或歷史見證以及更重要的愛的付出。
對年輕人而言,這是傾聽歷史、學習生命韌性的機會;對長者而言,年輕人的活力與創意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生命力。這是一種「生命影響生命」的雙向滋養過程。
發展方向:
長幼共學計畫:
與學校、社團、機構合作,讓年輕輩與長者一起參與學習與活動,如大齡食堂(青銀或老幼)廚藝沙龍、店長體驗場(不同長者或年輕人擔任店長)
跨世代陪伴:開放園區成為社區活動據點,讓長者與年輕人自然互動、與長輩一起參與運動競賽
世代共創空間:設計「孫子陪伴時光」活動,讓長者與孩子共同參與遊戲與故事分享、邀請學生拍攝長輩生活紀錄片
是「喜歡與興趣」,更完成「夢想與心願」
年齡不應是夢想的終點。
支持長者完成一個未竟的夢想,無論大小,都是在宣告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擁有再次啟航的權利與可能。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渴望遠航的海洋。我們願意成為那陣溫柔的風,陪伴長者為年輕時的夢想。我們深信,對生命的熱愛與實踐,永不老去。
發展方向:
夢想清單計畫:
幫助長者完成夢想,如學習新技能、旅行、演講、如日照及大齡食堂長輩達人展(個人生命經歷+專長+時代特色)
職能再造與參與:設計適合長者的工作機會,如園藝維護、社區導覽等,或是設計店長體驗場(讓不同長者或年輕人輪流擔任店長)
創造舞台機會:舉辦才藝表演、展覽等,讓長者有機會再度展現自身能力、如手作小型盆栽販賣、手做月餅分享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