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心理探索時光【山道猴的一生,究竟在追求什麼呢?芮妤心理師與你聊聊自我認同】
前陣子,網路平台突然竄出一支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不僅一夕爆紅,還引發熱烈討論。影片中的主角上著大夜班、背負學貸和卡債,卻用無卡分期買下二手重機;已經累積不少債務壓力的他,在女友開口借錢時,又怕拒絕會沒面子,硬著頭皮出錢幫對方買車、改車,導致後來一直被還錢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即使如此,他仍然為了更多關注與流量,繼續買裝備、向朋友借錢修車,越來越恐怖的債務循環,看得觀眾們都為他冷汗直流。
先不論主角的理財觀念,光看他的生活樣貌,就讓人心裡產生大大的困惑:「真的需要把自己過成這樣嗎?」每一次在朋友、山友面前或社群平台裡的炫耀,都是主角勒緊褲帶、省吃儉用甚至不斷借錢而來;他花了很多心力買新裝備、練新車技、賺錢還債,為的似乎就是獲得流量、擁有關注與羨慕眼光。我們看不到主角有多少放鬆與品味生活的時刻,就連在感情相處中,他也常常緊繃不安——擔心坦承經濟狀況、拒絕幫女友出錢會沒面子;經歷被劈腿分手過後,更是時刻緊盯著第二任女友、害怕被背叛而想掌控一切,關係卻反而更加緊張。當我看到這裡,不禁替主角感到好累,這樣的生活,真的是他想要的嗎?我們越來越難看見主角的快樂與成就感,更多的是無止盡的懷疑與比較。
實際上,這種感覺或許我們也似曾相識——在生活中汲汲營營、擔心焦慮,總感覺有什麼必須達成;但真正達到的時候,又覺得內心空蕩蕩。尤其當目標設定在網路平台流量、人氣,或是排名、他人評價時,心情總隨著那些數字與評語起起伏伏,甚至逐漸以他人為主,忘了自己的「初衷」;費盡心力維持某種自己未必喜歡的模樣,卻又不可能永遠符合別人的期待。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自我認同」的概念,認為這是人們重要的生命任務。我們需要花時間探索與找尋、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中整合——我是什麼樣的人、想要往哪裡去、對事情的價值觀與信念是什麼、有著哪些界線與底線、喜歡和什麼人相處、想為什麼事物奮鬥、如何在他人期待與自身想法中找到平衡。如此重要的「自我認同」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還常會在過程中遭遇困難,有些人能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嘗試、整合自己,有些人則可能始終難以度過混亂、找到自己。看著山道猴子的影片,就能感受到主角的混亂——當他看見厲害的車技,想到的是如何增加流量;面對感情出現危機,在意的是被劈腿背叛很丟臉,而不曾思考雙方的溝通哪裡出問題、是否真正認識理解對方。他拼命借錢也要維持「重機騎士」、「人人稱羨的重機情侶」這些表面形象,好好檢視一下,就能發現這些都只是為了被別人認同、獲得關注。
James E. Marcia提出自我認同的四種狀態,包含了早閉型、迷失型、未定型、及定向型,而這四種狀態是依據人們是否有探索自己、以及是否為未來做出決定做為區分:
「早閉型」的人很早就對未來做出決定,但並不曾真正探索自己。這樣的人常受到家人期待影響,把父母的想法當成是自己的,從小就信奉某些價值觀、或以某個職業為目標。這種自我認同通常並不真實,因為當我們還沒有真正認識自己、沒有自己的想法信念,就無法真正建立自我認同。當遇到質疑、遭遇失敗的時候,很容易就開始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因為無法區分他人期待與自身想法,常常陷入矛盾混亂當中,拿他人的標準審視與批判自己。
「迷失型」的人對未來沒有方向與答案、也尚未開始自我探索。他們有時會邊走邊看、隨時放棄原本的決定,或選擇與原本大相逕庭的道路。他們對自我探索興趣缺缺,有時面對升學、就業等生涯決定會覺得困擾,但有些人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因應這些狀況。「走一步算一步」,有時也讓他們直接踏入某些領域,並接受裡面的生態。許多青少年在升學時仍處於迷失狀態,但選擇過程中也逐漸有機會探索、認識自己,慢慢進入「未定型」的認同狀態。
「未定型」的人已經開始積極探索自己,只是尚未找到方向與答案。這些人會開始思考前面提到的問題——像是自己喜歡哪些事情、擅長做些什麼,也會思考未來想要的生活方式、和哪些類型的人相處得來。他們會感到迷惘與焦慮,想要獲得答案、確立自己,這個過程很煎熬,但也促使他們更積極。他們會去嘗試、思考、與人交流,能經歷這個煎熬階段的人,更有機會建立真正的自我認同。
「定向型」的人已經歷過探索、對自己有了更明確的認知,能基於自身整合的價值觀與想法,確立生涯與生活方向。進入這個狀態,即使遭遇質疑、挑戰或批評,也不會輕易否定自己;而是能從自身角度出發,看見自己為何而努力、做出彈性的調整。經過焦慮迷惘的探索後,他們能夠認同自己、也能面對權威、外在評價,不會被過度影響而動搖。
《山道猴子的一生》當中的主角顯然常常以他人認同為主、非常在意旁人眼光,因此汲汲營營於那些能拿出來炫耀的東西,即使被債務追得喘不過氣,也不願意失去面子,因為他認同自己的方式建立在他人評價上。這樣的情況常是不知不覺的,當我們不曾被引導好好認識自己、很少感受到家人的支持與接納,很容易就會因為害怕被否定,而習慣遵循別人意見。在助人工作現場中,我常常看見深愛父母的小孩,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期待,就會努力去滿足對方,看起來體貼乖巧,但卻很少關注到自身需求、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也容易累積更多壓力、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看完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你在自我認同的哪一個狀態中呢?也許你曾經探索自己、或尚未開始這麼做,都可以偶爾為自己空下一些時間,好好檢視目前的生活、聆聽內心的聲音。如果不知道該從何著手,也可以先練習觀察自己的感受,整理哪些人事物會帶來成就、快樂;或是觀察內心的想法,區分哪些價值觀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而你真正認同的是什麼。如果依然覺得好困難,也可以尋求心理諮商,和心理師一起找自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