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憂鬱悄悄蔓延,長者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好消息協談中心 黃彥榮 諮商心理師/撰文
台灣目前已是高齡社會,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資料顯示,預估在2025年台灣將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總人口數的20%,也就是說每五個人之中,將會有一個是年長者。有鑑於此,近年來不管是政府機關與社會組織都將老年照顧視為是重要的發展議題。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個人的健康不單是沒有疾病與失能,而是要在身體、心理與社會生活方面的完好。因此,長者心理健康在未來照護的系統中實是不可缺乏的一環。
「如果可以,我們都想優雅地老去。」然而現實卻是,在老化的過程中伴隨著巨大的焦慮。隨著步入老年,我們的體能與腦力都會逐漸在退化,以前可以做到的事逐漸做不了,手腳慢慢開始不聽使喚;記憶也會越來越差,時常忘東忘西;面臨慢性疾病的侵襲,每天等著我們的是桌上一堆的藥物……。而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到來,需要經歷許多心境的調適,像是孩子們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偶爾才回來看看;身邊的老伴、老朋友先一步離開我們,伴隨我們的只剩下寂寞與孤獨。彷彿在老化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地經驗到一件事,那就是「失去與失落」。這也正是許多老年人的感嘆:年紀越大,卻好像越來越不快樂。
從老年醫學來看,年長者最容易發生的精神問題「3D」:失智症(Dementia)、瞻妄(Delirium),以及憂鬱症(Depression),其中憂鬱症是較難察覺的心病。主要原因是,銀髮憂鬱的症狀和老化及初期失智很像,故常被忽略或誤解而延誤治療。而引發銀髮憂鬱的原因,大致可分為生理因素以及心理因素:
- 生理因素:老年者的憂鬱與青壯年大不相同,更多是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腦血管阻塞不僅可能造成中風,如果影響情緒調節迴路,就有可能造成憂鬱症;如果影響認知功能,則可能導致失智症。
- 心理因素:如同前段所描述,人生就是不斷經歷失去的過程,最後生命也將失去,年長者感受尤為強烈,因為面臨各種失去,也就容易引發各種不安與焦慮。「會不會哪一天就突然走了?」對於死亡的焦慮可能也是銀髮憂鬱的因素。
另一項值得我們注意的警訊是,根據衛福部心口司從民國95年至111年的資料顯示,65歲以上族群的自殺粗死亡率一直都高過其他年齡層。這意謂的是,銀髮族一直都是自殺的高風險族群。若從健保資料庫數據則可發現,憂鬱症盛行率愈老愈高,而大部分的老年人選擇踏上絕路且患有憂鬱症的比例相當高,此一情況在75歲以上的族群更加明顯。國外針對退休銀髮族的研究也指出,憂鬱症是預測老年自殺的重要因素。
關懷與照料家中的長輩本就並非易事,生理上的照護是必要的,而心理上更是不容忽視。我們可能因為老年人的身體疼痛或是慢性疾病,將情緒低落視為是老化的合理現象,或認為只是「發牢騷、抱怨」而已,而忽略可能是銀髮憂鬱的風險,誤以為只是「老了都會這樣」的現象,而錯過治療時機。因此,面對社會結構的變遷,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提高對於老年心理健康的重視與警覺,更加關心留意我們身邊周遭的年長者,及早發現問題並轉介精神與心理治療幫助,才能防止銀髮自殺悲歌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