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敘事醫學

你還好嗎

發布日期
2025/01/03
點閱
108

 你還好嗎

MI2 江怡瑩

 

    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求助無門的長期照顧需求,每天都在社會角落無奈的上演,有一位75歲的吳伯伯,太太10年前因意外離世後,獨自居住在嘉義的老家,育有二子,皆已婚並於北部定居多年,吳伯伯這2個月來因呼吸衰竭意識昏迷有氣管內管置入,入住加護病房。辦理入院的第一天兒子陪伴在身旁,但之後的兩個禮拜每天一次的加護病房會客時間,看著其他床病人家屬迫切關心的表情,相形之下少有家人前來探視的吳伯伯不免讓人覺得心酸。

    在加護病房的日子來到了第三個禮拜,醫療團隊開始議論紛紛「真不孝,連自己爸爸都不關心」、「今天一定沒人來探視」、「真誇張」、「這個病人是不是年輕時不關心家庭」……各種臆測揣測的想法鋪天蓋地而來,兒子電話中也表示因工作因素暫時無法前來探視,醫療人員在電話中與兒子聯絡病人後續照顧計畫時,有時也會透露一絲絲不耐煩及責罵的情緒:「我知道你一定說沒辦法來」、「那怎麼辦,你還是要自己想辦法啊」、「反正你一定要想辦法喬時間過來。」

    這一天病人呼吸衰竭經評估需要執行氣切手術,一般而言病人手術需經過解釋說明、安排手術日程、麻醉評估、執行手術等流程,按照慣例,電話連絡兒子前來聽取手術適應症及治療計畫,過程中因兒子表達有時間上的困難一直無法前來醫院,導致手術計畫一直延期,醫護人員每天也持續緊迫的電話連絡。

    這一天我接手照護這位病人,依照計畫我也撥電話給兒子協調可以前來討論手術細節的時間:「吳先生,不知道你何時有空可以來醫院,醫師想跟您討論氣切手術的細節……」電話的那頭突然沉默了5秒後並出現了明顯的哽咽聲,我嚇到了,我輕聲地問了一句:「你還好嗎?」,此時哽咽聲變成了明顯的啜泣聲,開始說著:「其實我與弟弟之前為了照顧爸爸,輪流向公司請假數個月,台北公司陸續發出警告可能會有遣散的計畫,礙於家庭經濟需求,迫於無奈於是請了看護照顧,回到公司後持續被主管打壓,每日皆加班到晚上8點,主管、同事認為我是公司的累贅,我都不敢請假,面對每天醫院不間斷的電話,要我請假,壓力都好大,好幾次想乾脆不接好了,不想理了,連太太也不諒解,但想到爸爸辛苦撫養我們長大,不可以不孝……」此時電話中的哭泣聲交雜著滿滿的無奈與痛苦。

    我靜靜地聽完後,我反問兒子需要什麼樣的協助,兒子表示:「我只有假日可以勉強撥出時間回南部,怎麼辦?醫師假日應該沒上班……」了解家屬的阻礙與難處後,我立即轉告醫療團隊,希望一起想辦法,此時手術醫師、專科護理師、出院準備組個管師,皆非常熱心的提供各種解決辦法,終於有了解決的方法。

    在一個星期六上午兒子前來,穿著白色襯衫黑色西裝褲,眼神透露著不安的情緒,握著吳伯伯的手,我聽到他小聲地在病人耳邊說著對不起、抱歉,眼眶泛著淚光,我立即聯絡了手術醫師前來解釋手術流程,並協助簽署手術同意書,麻醉諮詢,中午便進行手術。等待手術過程中,出院準備組個管師協助提供長照機構選擇給兒子,一天走完所有流程,兒子紅著眼眶說:「有人幫助真好,覺得自己不孤單。」一個禮拜後的星期六,吳伯伯順利轉至外院呼吸照護機構持續治療,也讓兒子放下心頭的一塊大石。

    從事護理臨床工作的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照顧者困難與失落的情緒,過去新聞中每月會出現的長照悲劇,孤立無援或求救無門的案例,總會讓我們覺得感嘆,醫療機構就像一個機器在運轉,我的工作就像一個小小的螺絲釘,但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唯有更細心的評估與聆聽才能了解每個家庭的難處給予最貼近人心的護理,讓照顧者減少阻礙而讓愛能延續。

更多相關故事-2025新書《陪伴:敘說生命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