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敘事醫學

在路上

發布日期
2025/01/09
點閱
206

在路上

    二零一二年秋天,身為護理系學生的我,首次踏入急性醫院實習。明亮甚至過於刺眼的日光燈,映照著平滑打蠟反光的地板,空氣中飄浮著淡淡刺鼻消毒水的氣味,耳朵不時充斥著討論病情的人聲,夾雜著急迫意味的求助鈴聲也不絕於耳,身處眼前陌生的環境,口罩底下的我,呼吸不禁急促起來,額頭也冒出汗珠。

    種種未知讓人感到焦頭爛額,就像第一回坐飛機至人生地不熟的國外,茫然無助之際還要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單位的路障。

    幸好,帶領我們的臨床教師充滿熱忱,耐心並啟蒙對於護理照護這門學問的精神,鼓勵我們不光是被動接受醫療資訊,而是要多去問處置背後的原因,並找出答案。

    同時間,看著在職場上動作迅速、似乎都有三頭六臂,並且盡情發光發熱學長姐們的身影,我在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成為地表最強的護理師,各種病人都會照顧。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對於所學專業的幼苗也漸漸破土而出,在服完兵役後便迫不及待投入臨床,重症加護病房理所當然變成了首選。

    然而,事情總不如想像的劇本進行。

    在加護病房獨立的空間裡,空氣似乎更加沉重,除了已經習慣醫院特有的氛圍,竟然又多了維生醫療機器的警示聲,每種機器的提示音也都很有個性。可職場上的學長姐感覺又離我更遠、更加進化了!不只能者多勞,個個也都早已練就「聽聲辨位」,在警示音響起的瞬間,便知曉哪位病人的呼吸器管路需要排一下水。

    不願服輸的我拚盡了全力,如同賽跑比賽在後頭苦苦追趕的選手,希望能跟上前面的腳步。不僅提早到病房彙整病人的資料、熟悉臨床步調、努力搞懂流程與技術、下班後讀書並整理筆記、回想一整天哪裡可以做得更好。不藏私的學長姐也傾囊相授,分享自己還是菜鳥的心路歷程,鼓勵我撐過難熬的新人時期。

    但是,盡力想跟上單位學長姐身影的我卻發現,腳步已開始踉蹌,已達跌倒邊緣。越是想做好事情,卻越是容易搞砸。如已在腦海裡演練多次的打針流程抓不到訣竅,還搞得床單沾到都是血漬;或是無法將病人狀況完整交接給下一班,心裡不踏實。種種的挫敗堆疊,反覆形成一圈難以中斷的惡性循環,甚至擔心病人會不會因為自己的無能而受到傷害。

    「余謹以至誠 ......盡力提高護理專業標準,勿為有損之事......。」當年認為儀式化所念的的誓詞在腦海裡響起,心理壓力已逐漸壓垮了當初的雄心壯志,以為要突破天際的幼苗似乎多了不少殘枝敗葉,甚至後來睡眠也出現問題,在與主管們會談多次後,無力地只能做出離開的決定。

    離開的當下,世界彷彿被拉上了一層灰色的簾子,有好一段時間望著前方,卻只有灰撲撲的一片。不知道自己是否像接到通告、興沖沖跑去錄影,到了現場才發現走錯攝影棚的藝人,想要按下停止鍵。在那段休息的期間,問了很多問題,也反思當初加入護理的目的,除了能有一技之長,無非是珍視能憑己所學幫助他人的初衷,期間也誠實面對心中真實的感受,並做出回應。

    調整好心態好重新回到跑道上,不求突飛猛進,只求一步步微小卻踏實的前進,賽道上身旁的景色沒有變,萬能的學長姐依舊可以呼風喚雨,病房內混濁沉悶的氛圍也依然在。然而,靠著學長姊們耐心地引領,改進學習的方式及步調,累積一個個微小確實的勝利,加上不輕言放棄的態度,這些養分讓心裡彼時殘破低頭的幼苗,已緩緩直起腰、抬起頭茁壯起來,終於逐漸步入適當軌道,在忙亂的臨床環境下邁開穩重的步伐。

    可是,就在以為能繼續往前進的時候,生命再次透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提醒了我——於二零一七年的三月,因為不明原因小腦出血,沒有任何病史,也沒有跌倒或外傷,我住進了自己就業的醫院,前後約三個禮拜。

     那時我總是開玩笑地說:「就顧中風的病人顧到自己中風了。」但聽到的人不是笑不出來,就是心疼且尷尬地微笑。

    生病期間才真正體會到,原來在病床上躺久起身時真的會步態不穩,也才明白「跌倒高危險群」以及漸進式活動預防跌倒的重要性。感謝上帝的憐憫以及家人同事的協助,在三個月後再次返回工作崗位,直到如今。
     

    回想這路程以來,雖然沒有如期成為最強的護理師,以為能逆勢成長為參天巨木,但那些以為會讓成長中止的害蟲,卻成為茁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肥料。沒能頂天立地,卻也獨樹一幟。

    有後悔選擇了護理這條路嗎?從來沒有。

    護理讓我提前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透過每位接觸的病人及背後的家庭,思考生命的課題。

    護理使我更了解照顧人是一門學不完的專業,並提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不只是為了表面上的常規流程。

    護理也教會我最重要的是生命本是不可承受之輕,對於照顧者和病人皆是。

更多相關故事-2025新書《陪伴:敘說生命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