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理調適可以怎麼做?
臨床心理中心 姚姵伃臨床心理師
在一次的臨床工作中,我在新陳代謝科門診接觸到一位名叫小惠的女性患者。小惠今年40歲,在三年前的公司體檢中檢查出第二型糖尿病。這個消息對過去身體狀況一向健康的小惠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她開始質疑自己過去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當醫師告訴她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控制的疾病,以及糖尿病可能引發的併發症之後,她對未來感到焦慮和擔憂。為了全心照顧身體,小惠在確診糖尿病後辭去了工作。罹患糖尿病這三年,小惠穩定用藥,也盡可能遵照醫師及衛教師給的飲食建議。然而,過多的飲食限制讓她覺得在食物的選擇上有很多的擔心,也為此感到煩躁,她會無法控制地透過吃零食來改善心情,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罪惡感。當她在回診時看到血糖一直無法穩定控制時,她感到相當自責,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疾病,而長期處在情緒低落的狀態。
在這個案例中,小惠在剛被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時伴隨的情緒反應是相當常見的。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得知接下來的人生需要面對一個長期控制的疾病,有自我懷疑、不知所措、對未來感到焦慮或恐懼都是正常的,而這些情緒反應大多源自於對健康的擔憂,及對疾病和未來有未知的恐懼。然而,當這些情緒反應沒有被適當地理解和調適時,可能會對自身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影響疾病的控制。透過小惠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穩定控制糖尿病,除了生活和飲食習慣的調整外,心理上的調適在維持疾病的穩定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以下提供幾個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後,可以使用的心理調適方式。
- 辨識和調節情緒:在感受到自己有情緒出現時,可以試著辨別出自己當下的情緒是什麼,並且透過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情緒調節方式,緩和當下的情緒。除此之外,也可以透過向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禱告,或以自己習慣的方式,例如:書寫、繪圖等方式,抒發情緒,達到情緒調節的效果。
- 建立具體且可實現的目標:在飲食或生活管理上,可以依照目前的生活習慣設定幾個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一個禮拜少喝一杯飲料、飯後走路5分鐘等。當這些微小的目標達成時,能使自己對改變習慣這件事有更多的掌控感和自信心,減少需要一次面臨重大改變的焦慮感,進而使自己有機會往更高的目標前進,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
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除了飲食和生活習慣上會面臨不小的改變,心理調適也是患者需要面對的一項挑戰。然而,透過情緒的辨識和調節、尋求社會支持、建立具體且可實現的目標等心理調適方式,能協助患者在面對疾病的過程中同時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使疾病能更有效地維持穩定,也能在自我照顧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知識小補帖—什麼是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在一般的情況下,當我們進食後,身體中的胰島素會幫助細胞吸收葡萄糖,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然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身體會抵抗胰島素,或者分泌的胰島素不足,使得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過高,形成高血糖。
第二型糖尿病常見的風險因素包含遺傳、肥胖、不健康飲食及活動量少的活習慣,而口渴、頻尿、飢餓感、容易疲倦、體重減輕等都是第二型糖尿病常見的症狀,因此,若注意到有多喝、多尿、多吃、體重減輕等症狀,建議尋求進一步的檢查和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