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精準醫療新希望―類病毒殼體在基因治療中的突破進展
轉譯醫學研究中心 方瓊瑤 副研究員
JC病毒類病毒殼體打造癌症與病毒治療雙平台,為未來臨床應用鋪路。
當代醫療科技在精準醫療與基因治療領域持續進步,面對癌症這個長年高居台灣與全球死因前列的重大健康挑戰,科學家們正積極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療策略。其中,一項以「類病毒殼體」為基礎的基因治療新技術,為癌症與病毒性疾病治療帶來嶄新希望。
癌症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在台灣,癌症更是25歲以上民眾的頭號殺手,這一趨勢已持續數十年。癌症的本質是細胞失控生長,擴散或轉移後破壞器官功能,威脅生命。
基因治療:從癌細胞的「程式碼」著手
傳統治療如放療與化療,常伴隨副作用。近年來,科學家轉向「基因治療」―從基因層級,將治療性基因導入癌細胞,誘導其死亡或抑制生長,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
其中,「自殺基因治療」策略是讓癌細胞自行啟動死亡機制。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自殺基因準確、不被破壞地送入癌細胞?就需要一個精準又安全的「基因載體」。
類病毒殼體:精準又安全的基因快遞員
研究團隊從一種常見於人體、通常不致病的JC病毒(JCPyV)中取得靈感,利用其外殼蛋白製造出「類病毒殼體(VLPs)」。這些殼體外觀類似病毒,但完全移除病毒基因,不具感染性,安全性高。
VLPs可作為「基因快遞員」,將自殺基因送入癌細胞,結合癌細胞獨有的「抗原標記」,讓VLPs只對癌細胞發揮作用,避免傷及正常細胞,大幅降低副作用。
這項技術已成功應用於多種癌症模型,包括膀胱癌、肺腺癌、腦瘤與攝護腺癌。即使是已轉移的癌細胞,也能被VLPs經由血液循環精準鎖定而毒殺,延長實驗動物存活時間,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著名期刊。
抗癌之外,還能抑制病毒感染
類病毒殼體的潛力不只止於癌症。研究團隊也成功利用VLPs搭載「小干擾核醣核酸(siRNA)」,抑制腎移植患者常見的BK病毒再活化複製。新冠疫情期間,團隊也運用此技術干擾新冠病毒在宿主細胞的增殖,展現對傳染病的防治潛力。
安全、經濟,未來可期推進臨床轉化
JC類病毒殼體不含病毒基因,不會誘發病毒感染。動物實驗中也未出現顯著免疫反應,顯示其良好安全性。同時,VLPs可大量生產,成本低廉,具有進一步應用於臨床的潛力。
總結來說,
JC類病毒殼體作為一種創新的基因治療載體,不僅提高治療精準度與安全性,也為癌症與傳染性疾病帶來更多治療可能。隨著研究推進,該技術有望成為未來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造福更多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