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憂鬱的人要小心 老了以後帕金森氏症可能找上門
便秘、憂鬱的人要小心 老了以後帕金森氏症可能找上門
帕金森氏症是讓長輩聞之色變的退化疾病,不但找不到病因,截至目前為止,甚至只能延緩退化而無法根治。臨床觀察發現,便秘、憂鬱症或是半夜會起來大吼大叫的人,老年後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相對較高!神經內科醫師許永居表示,此類的患者屬於蓄發性,加上帕金森氏症罹病初期並不會影響生活作息,且常與憂鬱症、失智症等疾病混淆,等到手抖到無法寫字、拿碗,甚至是經常跌倒後才就醫,往往都已是第三期病徵,提醒民眾應多加注意。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行動及肢體退化的慢性疾病,與神經學上其他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俗稱失智症)、漸凍人等,同屬於神經退化疾病,其共通點是退化得很慢,初期不易發覺。以台灣地區為例,60歲以上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比率為2%,且年紀越大罹病的比率就越高。
一般而言,帕金森氏症分為五期,第5期為末期,患者不但無法站立,嚴重者甚至連翻身都困難,許永居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症患者最主要的症狀從外觀就可明顯看出,包含手抖、走路不平衡、習慣往前衝、小碎步…等。來到門診的病患家屬因為發現長輩常走路跌倒甚至撞壁,不放心才來就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帕金森氏症初期會有身體逐漸僵直伴隨腳痠、背痛的情況發生,許多人因此求診骨科接受手術治療後仍未見改善,才到神經內科問診,但此時,病症已進入第3期,藥物治療的效果也不如預期的好。
帕金森氏症屬於一種神經慢性退化的疾病,由於生活機能逐漸喪失,許多長輩抱著「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或是「不想成為麻煩」的逃避心態,加上不想與人互動,封閉自己,病況也就越來越嚴重。老人醫學科主任張育誠醫師指出,帕金森氏症常與其他的疾病混在一起,包含面部表情少就以為是憂鬱症、語言與行動不再靈敏就以為是失智症。帕金森的治療除了藥物的遵從性外,家人的支持與陪伴更加重要。
目前國外流行豢養寵物,由長輩照料並與寵物互動,臨床上發現這樣的確可幫助減緩老化的速度。張育誠主任提醒,透過養寵物的過程,達到肢體運動及語言的訓練,同時可以增強長輩被需要的感覺,進而提升自我肯定。但仍要注意空間與物品規劃,避免將寵物晚放在地上,以免長輩踢到而跌倒。
--------------------------------------------------------------------------------
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為作者/嘉基醫院共同持有,若要轉載,請洽詢網頁管理人,並載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