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病患需掌握三小時的黃金時間,病患若能在發病後的三小時內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復原機會較高。缺血性腦中風是因腦血管被血栓堵塞造成,血管剛被堵塞時周圍的腦細胞並不會立刻死亡,但會因為局部缺血及缺氧而失去功能,造成病人手腳癱瘓的症狀。若能即時將血栓溶解掉,使血管暢通,腦細胞就可能恢復正常功能,病人也不會出現肢體癱瘓、無法言語、吞嚥困難等嚴重的後遺症,甚至死亡。根據國外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中風症狀發作若超過三小時以上,但在四小時三十分鐘內,也可嘗試使用栓溶治療,但療效已大打折扣,也可能增加腦出血之併發症,故國內衛生署仍不建議中風症狀發作超過三小時以上的病患施行栓溶治療。
依照國內外之統計及本院臨床治療的觀察,多數病人忽視中風初期的癥兆,能在中風症狀發作後馬上就醫者仍為少數,因此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之病人並不多。但若有疑似急性中風的病患於發病後迅速抵達醫院急診,醫院就應儘快篩選出適合栓溶治療之病患,並加以治療。
美國為最先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國家,早在1996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已核准這項療法,同時美國國家衛生院也建議急性缺血性中風的病患若適合栓溶治療,最好能於抵達醫院的一小時內,開始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因此對於腦中風照護的醫療品質,設有一項重要的指標,英文稱為「tPA1」,代表的是一家醫院接受栓溶治療之病患中,有多少比率能於到院一小時內開始栓溶治療。
經過了十三年的努力,根據美國心臟學會及腦中風學會於全美國進行之調查 (Get With The Guidelines - Stroke),2009年仍只有不到三成的病患能於到院內一小時開始栓溶治療。因此美國心臟學會及腦中風學會於2010年推展一項全國性計劃 (Target:Stroke),希望能把到院一小時內開始栓溶治療之比率提昇至五成以上。雖台灣無正式統計,但根據國內將近四十家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收集而來之台灣腦中風登錄資料,於2008年接受栓溶治療的腦中風病患,大約在到院80分鐘左右才開始栓溶治療,仍然超過一小時。
本院為提升腦中風病患之照護品質,於2007年底成立腦中風中心,開始有系統的統計治療腦中風病患之各項品質指標,包括上述 tPA1 之指標。在成立的第一年,我們發現接受栓溶治療之腦中風病患平均大約在到院78分鐘左右才開始治療,雖然品質與國內其它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相近,但本院認為仍可進一步改善。
現代化醫療講求團隊合作,針對急性腦中風之處置,病患來到急診,除了急診醫師的診療、神經科醫師的會診之外,也需進行頭部電腦斷層掃瞄,同時必須參考血液生化的檢驗值,才能判斷病患是否適合栓溶治療。但在一小時內要完成全部檢驗、對家屬及病患清楚說明病情、同時開始注射藥物,且避免因爭取時間導致醫療品質下降是一項挑戰。本院腦中風中心與急診部成立品質提升小組,每月固定召開會議,同時邀請影像醫學科及實驗診斷科之專家集思廣益,把急性腦中風病患之治療流程加以改善,同時將急診專科護理師納入急性腦中風小組中,共同照護病患。事實上,急性腦中風小組之專科護理師就等於是腦中風病患的個人醫療專員,當疑似腦中風病患送至本院急診室,值班之專科護理師會負責初步臨床評估、協調電腦斷層室及檢驗室優先檢查、聯絡神經科專科醫師會診,同時會先向病患及家屬初步說明栓溶治療之利弊得失。當然神經科醫師前來診察病患時,會再從頭仔細評估,務必對病患擬訂最好的治療方針,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經過將近兩年的努力,藉由醫療資源的整合,本院腦中風中心將上述 tPA1 之指標提高至68%,等於腦中風病患至急診後,有約七成的病患能在到院一小時內開始栓溶治療,遠超過美國所設定的標準,而這個比率於最近半年更提升至近九成。我們的努力也獲得肯定,本院腦中風中心於2010年以「黃金三小時的守護者—急性腦中風治療小組」榮獲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頒發之 SNQ 國家品質標章。獲獎是一份肯定,但不是唯一目標,對急性腦中風小組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夠提供雲嘉南民眾最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成為病患健康的守護者。
秋冬本是中風的好發季節,提醒民眾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除了必需掌握三小時的黃金時間,每位民眾都應謹記中風徵兆-「FAST」,擔任自己及身邊人的健康把關者,一旦發現身體不適,可用簡單的口訣來做檢測,避免憾事發生:「F」-FASE,觀察臉部的表情及微笑是否有左右不對稱或出現不協調的情形、「A」-ARM,請患者將雙手平舉,觀察是否有一邊無法舉起、「S」-Speech,觀察患者說話是否清晰完整、「T」-Time,明確的記下發作時間並馬上就醫。民眾如能切記腦中風的症狀及辨識訣竅,提高敏銳度,及早就醫,就能降低疾病帶來的傷害及後遺症,為自己的生命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