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無圍牆的安寧共同照護

發布日期
2010/12/17
點閱
247

趙先生為一位輸尿管移形癌末期患者,今年七月診斷罹癌後住院,全心將治療重點放在緩和性放射線治療上,對緩和性放射線治療期待高,住院期間反覆下腹疼痛、會陰至下半身水腫,使病人及家屬心力交瘁。原診療醫療團隊曾對病人提到安寧緩和治療被病人拒絕,在原診療醫療團隊藉由會診安寧共同照護做疼痛控制,共同照護護理師透過了症狀照護與關懷、陪伴,讓原本抗拒『安寧』人員接近的趙先生,有了改變。在與趙先生及家屬互動中開始有了笑容及期待,共同照護護理師的角色如同病人親友、家屬傾吐心事及醫療決策討論的對象,也化解與原診療醫療團隊的誤解、衝突,做雙方溝通的橋樑。

  趙先生病情持續惡化,家屬遵循趙先生的交代,無法決定是否轉入安寧病房做臨終照護,要求留在原診療醫療團隊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共同照護護理師協助家屬與原診療團隊護理人員症狀評估及照護,在趙先生彌留時引導家屬「四道」人生:道謝、道別、道歉、道愛。

  突然辦公室來了一通緊急電話:「趙先生走了!」,趕至病房時,家屬互擁哭泣,邀請家屬及原診療團隊護理人員一起做遺體護理,幫趙先生穿上太太幫他準備家居服、戴上太太沖洗好的假牙、穿上大女兒新買的白襪、最後整裝完畢後,由太太幫他戴上平常用的老花眼鏡:祝福趙先生「一路好走」。

  透過趙先生的例子在安寧共同照護團隊協助下,雖未轉入安寧病房但仍能接受安寧照護。生命可貴,即使走到人生的終點站時也應該得到良好的照顧。很多家屬對『安寧』是有誤解的,一聽到『安寧』兩個字,便與「放棄治療」、「沒希望了」、「等死」…等名詞聯想在一起,甚至認為病情被判了死刑般感到憤怒或害怕而拒絕安寧照護。

  安寧共同照護模式:建立本院安寧病房與非安寧病房之癌症病人共同照護合作機制,成立緩和安寧療護會診小組(Hospital-based palliative care team,HPCT) 模式,成員包括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專職護理人員及社工師、牧靈人員等,藉由和原診療醫療團隊一起照護病患的方式,提供一般病房中癌症末期病患及家屬所需的各類症狀控制與緩解、情緒支持以及心理調適。依照病人病況,協助出院準備、轉介安寧居家照護、善終準備與哀傷輔導等照護。同時,將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模式由安寧病房延伸至非安寧病房,期能延伸至院內其他科之癌症病人,讓醫護等相關人員、病人及家屬對安寧緩和醫療有正確的認知,並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團隊與原診治醫療團隊共同照護癌症病人並提供相關諮詢服務。

  面對生命的終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台灣,很多家屬甚至醫師會選擇善意的欺騙,來隱瞞病情。為了避免遺憾一再上演,安寧共同照護團隊能敏感地發現家屬在照護病人時的困難、心境上變化、主動至病人病房內提供安寧服務,配合家屬與病人心境與疾病步調一步步溝通,給予適時照護建議與心靈陪伴,並與原主治醫師合作,提供病人與家屬最恰當的安寧照護模式。所以,並不是所有病人都需入住安寧病房後才能開始接受安寧照護,而是配合病人與家屬步調給予最適合的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