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一百塊能做這麼大的事(上)

發布日期
2010/08/18
點閱
189

編按:你曾想過“一百塊能做多大的事”嗎?跟著協同中學短宣隊的腳步,踏上緬北土地,你將發現這一切都是可能的~

一、宣教好土,最佳福音投資標的是緬北
 
「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馬太福音5:6)

  這是一塊福音的好土,孩子們在教室裡大聲唱著快樂的詩歌,聲嘶力竭地唱出心中的敬拜與讚美,彷彿向著世人極力宣告除了耶穌,這裡別無盼望。聽到孩子們的清純帶著沙啞的歌聲,窗外村裡的大人們滿足地看著小孩們盡情放聲歌唱,流露出羨慕喜悅的神情,叫人看了好生感動。

  「再唱一次,好不好?」「好!」「要不要…?」「要!」,每個人都像海綿,饑渴慕義地吸取靈糧,孩子們的禱告更是叫我們驚訝,耶穌已經是他們最好的朋友與生命中唯一的領航者。莊稼已經熟了,收成的時刻到了,求神使用我們的擺上,使他們得飽足。

  若以天國的投資來看,撒種在這塊好土上,必將得到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收成,「看哪,現在正是悦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6:2)。以地上經濟效益來看,現在的台緬幣值匯率比是1:40,這正是50幾年前,美國宣教士戴德森醫師來台創立嘉義基督教醫院、開拓榮光堂時的美台幣值匯率比,而當時的台緬幣值匯率比是1:1。上帝給我們台灣這樣的恩典,無論是經濟條件、人力資源、語言文化、福音資產,豈不是為著現今的機會嗎?「我們與上帝同工的,也勸你們不可徒受他的恩典。」(哥林多後書6:1)

二、效法聖光,貧弱宣教使教會更強壯了

「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哥林多後書8:2)

  整個行程中,上帝藉著教會共同的讀經進度--哥林多後書經文,從第四章到第十一章,每天不斷地向隊員們顯明祂心中的渴望,顯明祂急切愛緬甸百姓的心。上帝更藉著如同初代馬其頓教會的聖光中學,激勵我們面對貧窮人的福音宣教,並不是等到教會有餘時才做的事,而是教會的使命。

  緬甸聖光中學在校內仍有窮乏學生,在亟待外界支援的困窘之下,並沒有自怨自艾,一方面接受外界捐輸,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宣教使命,一面又前往比自己更貧窮偏僻的村落傳福音、差派宣教士。在極窮之間,並沒有被自身的需要所掩蓋,而仍能看見別人的需要,實在叫人佩服,這是真正的宣教觀。教會不應該是等自己強壯之後才來宣教,事實上是發展宣教才能使教會強壯。

三、一百兩百,在祢手中成為五餅二魚了

「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林後8:13-14)
「因為辦這供給的事,不但補聖徒的缺乏,而且叫許多人越發感謝上帝。」(林後9:12)

  2003年,協同的老師透過臘戌聖光中學初次來到果育學校,2004年榮光堂和嘉基的醫療短宣隊進入果育學校的公包村,進行一天的義診。當天因著醫療義診加上牧師的個別談道,帶領了約二十個人決志信主,當時公包村並無任何教會或佈道所。結束短宣之後,榮光堂全體會友即認領果育學校的村落,成為宣教福音據點,開始推動奉獻以聘任當地傳道人並且資助果育學校教師薪給為目標,委請聖光中學魯校長推薦差派傳道人。當時,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弟兄姐妹們ㄧ個人一百、兩百的小額熱心奉獻,總共約70人願認獻三年,募得每月1萬元(8千元為果育學校,2千元為聖光中學)。

  這些我們素未謀面的學生、老師、家長以及傳道人,因著這份跨國的信心與愛心,救活了這一所果育學校,振奮了整個村落60戶300個窮苦人家。果育學校是全村上下矚目的焦點,是大人們可以給下一代最大的希望城堡,是一輛可以搭載孩子們駛向未來的信心列車。當我ㄧ下車到達果育門口,看到一群裝滿期待、感恩的純真臉孔,無論是大人小孩竟然都排成兩列,大聲唱著歡迎歌,心裡明白這種待遇是我們不配領受的尊榮,猶如總統級的禮遇,主啊!我們付出的何等微小,而這在祢手中的五餅二魚,竟然成就了這麼大的果效與價值。【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