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聖經【約翰福音六章:1節-13節】給五千人吃飽的故事,也稱為五餅二魚,我很喜歡這個故事。2007年1月我跟同事分享見證,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看似平凡不起眼的付出,因著上帝美好的攝理,成就眾人驚奇的事。在述說這個故事時,當時醫院剛標到現為—東院區門診大樓,約1500坪的用地。我們正在討論和修正原本的擴建計畫,所謂的「東院區」一切都尚未成形。事後我們體認到嘉基的發展和東院區的擴建就像五餅二魚的故事,這是上帝的作為,人未能想像,只能將我們所擁有的單純地付出。
這個故事是聖經新約前四本書均有記載的神蹟,時間是發生在門徒去傳福音回來,也同時是施洗約翰被殺以後。這時,耶穌的心情可能是興奮或欣慰、憂傷或厭煩…,我們不知道。聖經描寫說,耶穌想要安靜、想要休息,的確祂需要安靜休息,祂有很充分的理由不讓民眾干擾祂的生活。但同時,耶穌看見這些跟隨祂的民眾,也動了側隱之心,看見他們的需要,就打起精神給他們醫病,講道理給他們聽。耶穌看見人的需要與渴慕,不怕祂的時間被打擾。
不知是否因為民眾的反應太熱烈,太陽快下山了仍未離去回家。附近沒有飯店、便利超商、餐廳,學生們眼看著耶穌還沒有要停的意思,十二位學生討論後取得共識,集體去找耶穌說:「這裡很偏僻,叫大家散去,好去附近的村莊買食物。」結果,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吧。怎麼給這麼多人吃?早知道就不要提議算了,現在問題反倒落在自己身上要去解決。這裡有五千個人,並未包括婦女和小孩,這麼多人要吃,一下子去那兒準備?況且這裡又地處偏遠,耶穌應該接受多位幕僚人員討論出來的建議才是,請大家散去,省事多了。同樣的場景,在約翰福音則描述--耶穌特別問腓力:「我們到哪裏去買食物,好讓這些人都吃飽呢?」為什麼問腓力?!相信耶穌不會隨便找一個不相關的人來詢問,就像老闆要交辦事情,一定是找有相關的人或熟悉此事的人來處理。原來,腓力是當地人,了解當地的情形,可能他是管吃的或管錢的,或者他在某個領域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上帝給我們一些先天上比別人優勢的地方,耶穌想利用我們這些恩賜。雖然被問到此問題的人,看起來是受到重視,但,倘若我們聽到這句話,可能會心裡想,這不是在強人所難嗎?這怎麼可能呢?!要給五千人吃飽要多少錢?就算有錢,一下子去那裡買這麼多食物?
但是腓力跟職場的老手一樣,不會隨便回應老闆的問題或命令,他是個細心的人,在每次事情還沒發生之前,他會先模擬可能的狀況,就像要作業務簡報前或向主管報告事情前,會先準備、模擬、想過別人可能會有什麼問題,或會關心哪方面的問題。他也是個有數字概念的人,所以,當耶穌問他時,他很理性的回答:「就是花兩百塊銀子去買餅,也不夠每人吃一小塊!」
我想到,自己有一次也曾經歷腓力這樣的情況。那一次是醫院電腦發生當機,門診有許多病人因此而延長了等候就醫時間。到了上午十一點,眼看就快中午用餐時間,系統仍未恢復,於是,院長請我開始準備便當,以便屆時發放給中午仍在等候的病患。聽到這樣的吩咐,我的心情就像腓利一樣,餐廳是隸屬我的單位,我知道要準備二、三百份便當需要多少時間,光是煮飯的時間和食材的來源就是個問題。於是,除了自己醫院內的餐廳外,也跑去附近的自助餐店東湊西找,花了一個多小時,勉強完成任務,但也只是二百多份而已。耶穌要腓力找的是五千人份,這五千人還不包括婦女和小孩,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只有成年男丁才被點人頭。
事後我們檢討,下次(希望不要有下次)就不用準備“便當”,只要簡單的魯肉飯或炒飯、炒麵之類的就可以了。這樣的給法比較簡單,時間也比較快,有點像耶穌那時候的人所吃的,外出時帶些餅和魚乾。但終究還是「就是花兩百塊銀子去買餅也不夠每人吃一小塊!」況且,當時不像現在,附近就可能有商家,或交通、通訊方便,打通電話叫外送或開車去找就可以。從各方面來看,這都是mission impossible (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這世上就是有一些人(職場上也常看到),說好聽一點是單純,從一般人的觀點叫“搞不清楚狀況”。有某個叫安得烈的人,他跑出來說:「這裏有一個孩子帶來了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然後再補上一句「可是哪裏夠分給這許多人呢?」想想,如果你是他的老師或主管,真不知該如何回應。然而,耶穌不像一般人一樣不耐煩,只將他的心意放在心上,「叫大家坐下。」給五千人吃飽的故事,就這樣發生了。禱告完,魚分了又長出來,餅剝了卻沒有少。
這事直到現在的廿一世紀,仍無法用科學來證明,至今也未曾聽聞或再有這樣的記載。但我的腦海卻浮現我所服務的嘉基,她從一個人、一間診所開始,創院戴德森院長-從美國來的宣教士,不在意身分地位、多少錢、擁有多少資源、地點有多偏僻,只知道這裡有需要,就順著心中的感動來了。時間過去,事情就這樣成了。
當時的戴醫師,應該未曾想過嘉基會成長到今天的規模。戴醫師從一間診所開始,蓋三十床就要募款,經營上顯得有點捉襟見肘。從部份往來的書信中,可以看到在虧損中,差會對當地需要及財務的兩難抉擇,甚至派了醫院管理的顧問(也是一位醫師),來評估是否要繼續支持在台灣的這間醫院。他的結論是,在這地方蓋醫院,是在不適當的地點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人只能就他目前所擁有的五餅二魚來奉獻,無法想像如何讓五千個人以上吃飽。但是,由於一種單純奉獻的動機,許多事在不斷付出中就這樣成了。我們今天可以在這樣的神蹟中見證,每天在醫院進出的人已近八、九千人。戴師母在五十年後看到嘉基的成長,除了感動大家繼續用愛來服侍病人,亦不忘提醒,如何讓願意分享的心繼續傳下去,如何用最大的愛心做最小的事。這是單純信心的出發點。
上帝成就至大的事,憑著信心才能熬過那段只能“看見現在”的日子。當別人無法理解,一位美國醫師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來到偏遠、醫療資源缺乏的嘉義能做什麼時,我們看到現今許多的教會醫院(無論是天主教或基督教)都是很多早期宣教士所設立的。他們所辦的學校、所蓋的建築物、建立教會時所面對的艱難、開創性觀念的創舉…等等,所做的美好事工在當時他們覺得沒有什麼,但我們在百年、幾十年以後來看,卻是有何等大的信心和遠見。我們看見是上帝在成就這些事,我們只有用信仰的眼光才能夠感受這些看起來不是上帝直接參與的事,實際上卻是祂奇妙的作為。當我們著眼於目前所做的事,無論感覺是偉大或是渺小,都是參與在上帝奧妙的安排中。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與慈愛引領,願一切的榮耀都歸於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