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也會成癮?若沒有網路,可能會覺得不太方便,但是會覺得無聊、日子難過嗎?甚至會覺得不如死了算了嗎?現實生活中,就會有這樣的個案。網路帶給人們許多方便,迅速地獲取需要的知識、新聞、交換意見、聽音樂、看影片、購物,甚至金融理財等等。但是網路也有許多與過去人際社會不一樣的互動特性。例如絕大部分是匿名的、虛擬的、不是面對面的。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遇到挫折時,便很容易一頭栽入網路這個虛擬的世界尋求慰藉。過去研究亦顯示對人際經驗有限的青少年、有強迫特質或內向、孤僻個性的人特別容易發生。
臨床上有一些個案,一上網就是好幾個鐘頭,影響學習、家庭生活與身體健康。甚至有個案不吃不睡、不去洗澡、上課、上班。也有個案因家人將其網路斷線而以自殺威脅。這些其實都已經符合網路成癮的症狀。網路成癮症最早是由葛爾·柏格(Ivan Goldberg, M.D) 比照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對病態賭博的定義在1995年所提出,但仍未成為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正式診斷,目前仍處於臨床研究階段。依照美國匹茲堡大學K. S. Young教授編制的問卷:
(1)你是否覺得腦子裏想的全是上網的事情(總想著先前上網的經歷或下次去上網的事情)?
(2)你是否感到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網路上才能得到滿足?
(3)你是否曾多次努力試圖控制、減少或者停止上網,但並沒有成功?
(4)當減少或停止上網時,你是否會感到心神不安、鬱悶或易怒?
(5)你每次上網實際所花的時間是否都比計劃的時間要長?
(6)你是否因為上網而損害了重要的人際關係,或者損失了教育或工作的機會?
(7)你是否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自己上網的程度?
(8)你是否把上網作為一種逃避問題或排遣不良情緒(如無助感、內疚、焦慮、沮喪)的方法?
如果回答“是”的題目有5項或5項以上,就有網絡成癮的傾向了。
處理上,首重溝通。父母、家人本身也要對網路有所了解,與其討論網路的益處與樂趣,個案較可能接受。然後再帶到壞處,並指出其無法控制的部份,協助其克服。提供其他選擇、替代性的活動,最好是家人能共同參與、與人實際互動之活動。將家中電腦擺放於公共區域,讓家人可共同參與。協助與其他對網路也熟悉但能有較健康態度之同儕交往。需要時可由精神或心理方面之專家協助溝通與評估,有其他合併症或必要時,還可加上藥物治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