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我們會說:「壓力好大!」何謂壓力?以心理層面來看,當你目前的資源或實力不足以應付外在要求時,就會有壓力。例如,一個高三生,下星期要月考,但是平常就在混,功課都沒寫,就連高一的數學也不會,因此這個壓力一定很大。又如老闆要求的業績,與自己能達到的業績差距過大,這樣也會很有壓力。如以這樣的觀點,壓力的因應其實是有方法的,意即增加自己的實力、能力和資源,對於外在的要求,就可以從供不應求,變成供過於求,或供需平衡。
現代社會非常忙碌,其產生的壓力對身體健康也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尤其壓力超過負荷時,身體很可能就會生病。剛剛提到壓力供需的觀念,壓力若不只一個,則壓力源越多,負擔越重,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也越大。有一個研究發現,大學生在期中考時,感冒的機會也比平常大。如原本工作壓力就很大,常常加班,小孩子最近也不乖,這是第二個壓力,又突然流感來襲,這第三個壓力,就很可能變成壓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就很容易感冒啦!
壓力無所謂好不好,端看你能承受多少壓力。適當的壓力反而能提高工作效率、激發潛能,但超過個人負荷的壓力,卻是健康的隱形殺手。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影響有兩方面,一個是因應壓力的不良習慣所造成,如猛吃甜食、抽菸、喝酒、網路成癮、熬夜等等;另一種是直接造成身體的疾病,如心臟病、免疫系統下降,例如感冒。「身心症」就是因壓力而造成身體的疾病,常見的身心症有:氣喘、緊張性頭痛、失眠、皮膚病、神經性皮膚炎、圓禿(俗稱鬼剃頭)、胃潰瘍、大腸激躁症、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雖然壓力與癌症並無直接影響關係,但壓力會影響健康行為,大幅增加人們接觸致癌物的頻率。而且人不斷負面思考、憂鬱心情造成抗壓性降低,免疫系統也會受影響,若病毒藉機入侵,久了就可能形成癌症。從這點看來,正面思考使心情快樂,抗壓性增高,罹癌機會就下降。
您有壓力嗎?如果身體還沒出狀況,要恭喜您!但是如果已經有以下小情況,可能就是正在承受壓力的線索了,如生理方面感到緊繃、肩膀酸痛、呼吸急促、胃抽筋、經常性頭痛、休息後仍有疲倦感;心理方面容易焦躁、憂鬱、下班(課)心情也無法放輕鬆、經常不耐煩、一點小事就暴跳如雷等等,這就要注意啦!
如何因應壓力?筆者訪問了精神科同事,看看大家如何因應壓力,再根據壓力因應模式區分,結果如下三種:
第一種為情緒抒發取向:如找朋友聊一聊、聽音樂、畫畫、看電影、電視、禱告、宗教活動、運動、獨處、看職棒吶喊、去跳舞、唱KTV、吃一頓好的、旅行、睡覺、網路購物、家人聚會、開車(騎車)兜風、部落格或msn、玩線上遊戲、閱讀、逛街等等。
第二種為問題取向:即直接面對壓力,思考問題如何解決,或增加自己的實力,如:依事情的輕重緩急排出處理的先後次序、直接面對壓力,思考問題解決、時間管理、找有經驗和適合的對象討論、正面思考、抱持愉快心情、保持樂於助人的生活型態。
第三種是逃避取向:如果壓力過大,心情混亂時,倒是可以暫時離開、放手一下,休息之後再出發。但如果是逃避問題不想面對,那就是不良的態度、不適宜的因應方式喔!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身體健康和心情愉快,是因應壓力的終極武器。身心健康是從每天的良好生活習慣而來,工作忙碌之餘,平時保持運動、休閒、正面思考、樂於助人、幽默感和彈性的態度,就能夠保持身心健康,自己壓力承受力的經驗值也會大大提高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