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為什麼走不下去?談自殺防治

發布日期
2010/04/16
點閱
269

「一名婦女疑似經濟困難,在過年前燒炭自殺,所幸幼女機警打電話求救,即時撿回性命..」、「..韓國女星上吊自殺..」、「..企業家白文正自殺身亡..」自殺的相關報導時有所聞,大家看到自殺的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愚智貧富。而過去被視為禁忌的自殺議題,現今在媒體及相關單位積極關注下變得更受重視。這的確可以在自殺行為出現前產生臨門一腳的防範效應(如:關心只有買木炭卻沒有買烤肉的人...),但暫時的自殺衝動消失了,並不代表之後他就懂得如何珍視生命、繼續往前邁進。因為採取自殺行動者,多半飽受憂鬱症的困擾,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要接受治療,或已經接受治療卻未完成療程。

  自殺和憂鬱症有高度的相關,且在過去傳統的台灣社會被視為是一件羞恥的事。這其實是對有自殺意念的人和憂鬱患者的歧視與偏見,因為沒有人希望會走到自己活不下去的地步,也沒有人自願要得憂鬱症,但旁人對他們的不了解,甚至是誤解,只會讓他們繼續往無底的深淵鑽下去,以致造成無可挽救的遺撼。

  在採取自殺行動前,通常都會有一些自殺計畫,此時,從字裡行間可以洞悉到一些不尋常的想法,如:「怎麼死比較痛快?」、「我的存褶跟印章放在書櫃裡,讓你知道一下..」或是「以後你多幫我關照這幾個小孩..」一般人聽到的反應通常是「別開玩笑了!」或「不要胡思亂想啦!」而忽略了這些重要的救命訊息。或是不知如何處理,只好用試著否定對方的想法或感覺,但這樣做並不能有效阻止自殺行為的產生。

  防止自殺行為的方法之一,首先要能接受對方無助痛苦的感受,願意聽他吐吐苦水而不加以指責或建議,因為有他人的了解及關懷,起碼不致讓人走投無路。然而現實的困境可能依舊存在,當事人難以因為我們的陪伴可以很快站起來,甚至弄得我們筋疲力竭,但他的情況卻未有任何進展。此時需要陪著他尋找更專業的援手,帶著他來看醫生,並需要一些有效的大腦營養素,才能幫助他能夠儘早恢復正向的思考能力。

  人生路上高低起伏,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接受自己的失意,也體諒別人的不如意,突破舊有的觀念、提供正確的支持並勇於尋求專業協助,相信可以避免更多遺憾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