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跳動的腫瘤」破裂 險喪命 「主動脈支架」手術 搶生機
69歲許姓老翁於深夜因突發性「下腹痛」進而昏迷,經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甘宗本檢查後,發現其病症導因於「腹主動脈瘤破裂」,造成後腹腔內大量出血,生死瞬間。嘉基醫療團隊緊急以「主動脈支架手術」從患者鼠蹊部開兩個3公分傷口,代替在患者腹部劃上一刀約40公分大傷口的傳統手術,減少患者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成功搶救許姓患者。
許姓老翁過去並不知道自己罹患腹主動脈瘤,發病當時突然覺得下腹部很痛而陷入昏迷,當時血壓僅有51/26毫米汞柱。甘宗本主任表示,許多腹主動脈瘤無明顯特徵難以被發現,有些病患是到醫院看腸胃科或胸腔科做超音波檢查時才發現有異狀,有些較敏感或較瘦的病患是因為摸到肚子好像有心跳,懷疑自己的心臟掉到了腹部進而求診才發現腫瘤。
當時許姓老翁主動脈瘤破裂時腹部感到劇烈疼痛,並伴隨有急速、大量的出血,醫療團隊需在最短時間內修補破裂的腹主動脈才能搶救生命,若以傳統手術方式在患者腹部劃上一大刀,先將腸子移開才能處理腹主動脈瘤破裂,費時且出血量大,考量當時患者身體狀況勢必難以承受。
目前「腹主動脈瘤破裂」的治療方式仍是以在患者腹部劃上一刀的傳統手術為主,其成功率約小於五成。由於病患處於休克狀態,傳統手術時間長、手術出血量大;若改以從患者鼠蹊部位開兩個3公分傷口,以血管內導管將「主動脈支架」導引至正確的位置,其手術成功率可大幅提升至六成五以上。
嘉義基督教醫院醫療副院長蔡忠斌表示,「主動脈支架手術」此項微創手術是目前心臟血管外科最新發展之一,於血管內放置支架可治療具高破裂危險性之大型胸部及腹部主動脈瘤。此項手術在患者主動脈瘤未破裂時,所需要的技術性已頗高,更何況是像許姓患者的主動脈瘤已破裂,更加深其困難度。嘉基於2007年5月引進「主動脈支架手術」,目前已完成7例胸主動脈支架手術、2例腹主動脈支架手術,皆手術成功。
主動脈是身體上最大的動脈血管,會形成「動脈瘤」的主要原因,是當它受到年齡、高血壓、動脈硬化或血管壁退化等因素影響時,動脈管壁可能會在某部位膨大起來而形成動脈瘤,在美國每一年約有一萬五千人死於主動脈瘤破裂。因主動脈瘤有時並無明顯徵兆,甘宗本主任特別提醒民眾,尤其是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之族群,定期健康檢查是很重要,運用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可及早發現主動脈的異常情形,避免病情惡化延誤治療時機。
許姓患者表示:「沒有把我翻腸剖腹,就把我從鬼門關前救回來,真是太感謝了。」嘉基心臟血管外科甘宗本主任表示,與傳統的大傷口手術相比,「主動脈支架手術」除了手術安全性較高外,傷口僅有3公分,術後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併發症較少、患者於術後可即早進食、傷口疼痛極少等...皆為其優點。有了這次搶救「腹主動脈瘤破裂」成功經驗,嘉基醫療團隊有信心在未來能為更多此類危急病患搶救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