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大樓及路加堂的基地原屬兩個不同的公司,一筆是生產英倫口香的廠房,86年經標售取得。東北邊的一筆原來是個陶瓷廠,87年由信義會買下來,95年因醫院提出建案才再贈予醫院。其間董事會指派林尚水及方應騰兩位董事大力協助,他們當時的眼光奠定今日發展的基礎。前院長翁瑞亨及其夫人,以前在經過時,就為這塊地禱告,希望它能成為對人有幫助的土地。就這樣,經過了七年。
開始討論保健大樓興建申請案約在民國90年,當時期待能儘早開發此位於工業區的工地,但終究因工業區未有開放辦法而作罷,規劃的案子胎死腹中。94年底,我們購入原大豐木業約2500坪土地,聯結保健院區土地。後由於都市計畫,後湖工業區終於開放可申請興建符合法規的行業建物,我們重新討論、積極規劃,民國94年在公告後沒有多久,即準備提出成為第一個申請案,民國95年六月我們已完成各樓層平面規劃,也參訪篩選完營造廠,希望十月開始發包,十二月動工,而台灣信義會總會亦在十月完成緊臨保健院區原陶瓷廠之土地捐贈。同年八月,我們亦確認第一門診前的機車停車場,朝門診擴充的方向,同意建築師所提規劃方案,也模擬了3D透視圖。雖然我們清楚在現行運作的門診前動工,對車流及病患的動線很不方便,也增加施工的困難度。同時通過活泉路規劃興建為行政中心;院內也進行D棟11樓原行政辦公區,搬遷至院區內舊房舍,而該樓層則整修為外科病房。就在這些工作進行到十月時,趙副院長無意中看到,本院區的忠孝路對面,原公路局宿舍靠保建街的大門口,懸掛著國有財產局將進行標售該土地的紅布條,面積約1500坪,但距標售限期只剩三天。我們一方面探聽了解,該土地上之建物是否仍補償問題,也同時和律師討論相關問題;此外,雖然之前有標購急診前臨忠孝路國有財產土地的價格,也再一次調查收集附近及嘉義市的土地行情,並評估可能的競爭者。在備標的同時,我們亦進行內部的討論,是否有機會要再等下一標?買這塊地可以做什麼?…最後,在各種策略性的考量下,趙副院長取得陳誠仁院長與董事的同意,順利以底價標得這塊臨忠孝路,面寬接近八十米的土地,與D棟正面相望。
此一情況的出現,使得我們重新與建築師團隊構思,保健院區與新購得土地的整體規劃與兩棟大樓的聯結性,除醫療的功能性外,停車與交通動線成為主要的議題。此部份最後決定,跟市府申請通過保建街道路底下,聯接兩棟地下二樓停車場,長17.3米、寬8.5米、高2.7米的通道;為了顧及地下道施工,對保建街社區居民及監理所交通的影響,我們也成為嘉義市第一個利用「管幕工法」,在地底下默默推進開挖地下道,讓往來的行人及車輛絲毫未感到不便。兩棟的行人的動線,則申請跨保建街,聯接至門診與保健兩棟室內,長46.5米、寬3米、高11.6米的天橋。這兩案均為嘉義市的首次案例。此外,因保健大樓土地原屬工業用地,市府在民國94年正式公告開放申請辦法,我們成為工業區開放辦法通過後的第一個申請過關的案子,後依開放辦法的容積計算,我們決定增加興建一棟,可容納五百人的國際會議廳及訓練中心。
從買到地到發包動工,歷經院內討論定案、董事會的討論支持、衛生局和衛生署的申請審查、市府的多次審查會議,每一個申請案就有不同的審查會議及法規要求。此次擴建案,我們把結構、水電、空調、內裝...等,共拆分為十個包來發包給十家廠商,每次的廠商訪查及發包、開標作業都十分繁雜,幾乎工程進行中的第一年,平均每個月都在發包,但董事及院長、副院長的支持,以及工程團隊的搭配,讓我們的發包非常順利,找到良好的配合廠商與得到合理的價格。過程中雖碰到油價不斷飆升,鋼構、鋼筋價格很高卻買不到,經濟在短時間內的極大波動,接踵而來的是金融海嘯。景氣的不可預知,發包的價格,對我們及廠商均是極大的考驗,然而我們非常感恩,廠商在財務風險極大,及材料不易取得的情況下,均能展現對醫院的誠信,讓工程能順利進行,因為這些均是工程最不希望碰到的難題。這工程進行的當中,有一家廠商碰到公司內部被另一位負責人捲款侵佔的財務困難,但值得感恩的是,雖然他原信奉密宗,但因他與基督教醫院的配合,上帝藉著奇妙的神蹟,讓他重新站立起來解決了問題,也認識、信靠上帝,這真是一件奇妙的美事。
為了因應未來新的門診大樓,在開放後所帶來的交通流量,讓汽、機車可以有較大的行車空間,並考量進出入口的安全性,決定向市府申請將門診大樓前忠孝路,原先八米寬的慢車道,拓寬為十一米,也把路面填高幾十公分,一併解決過去只要下豪大雨,就會造成慢車道洩水不及的情況。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實現聯接東西兩院區,申請興建一座跨越九十米忠孝路天橋的願望。這個願望是從2000年,因為曾有一位實驗診斷科的年輕女同事,在過忠孝路這條馬路時,因發生車禍而過世。當時的員工即發動聯署,希望能有一座橋聯接馬路兩端,來保障行人安全。終於,我們因買了東院區的土地,解決了天橋的落點問題,但也面對銜接樓層的高度及橋面的坡度,並忠孝路綠帶上避開共同管溝的問題,這些設計牽涉到結構安全上的問題,我們與建築師及結構技師花費許多心力討論解決。天橋與建物一樣,須考量安全性、使用的方便性、外觀與功能,不同的是,它是立在人車往來,看得見的公共土地上,許多設計上的考量除須滿足就醫民眾及往來行人的需求,亦須顧及公部門和民眾的想法與反應,也需要克服這些需求及想法。終於設計圖面完成,我們在十多個案子中,透過院內討論,與地方人事溝通、辦說明會,經市府幾次嚴格審查,最後才定案。
設計與技術面的困難,包括病患民眾通行出入的便利性,方便民眾上下的室內電梯設置,馬路綠帶上有戶外樓梯,方便坐公車的人;橋上的通風性,行走的舒適性,晴雨天的遮蔽性,此遮蔽也因為使用薄膜,設計了天溝來收集雨水,在技術上須克服美觀的問題;外觀則以圓型鋼管的流線型,表現了現代科技之簡潔輕巧與美感;為減低橋下車流及地震時震動所帶來的不適,在支撐的橋墩下置放高科技的制震墊。此外,還有保養、維護、清潔的問題。最後,在實用性後,我們以燈光照明裝飾及馬賽克拼圖的地板點綴,增加天橋的美學,期待為城市景觀加分。盼望這座長95公尺、寬4.2公尺的天橋,成為眾人的幫助和祝福,雖然這當中遭遇到一些不同的意見與想法,但嘉基秉持以愛為出發點來規劃設置的初衷,始終不變。
我們雖進行門診大樓、保健大樓與訓練中心、忠孝天橋、保健天橋、保健地下道及忠孝路慢車道拓寬,三棟大樓、二座天橋、一座地下道、一條慢車道拓寬,但未有發生人員重大傷亡的工安事件,也對週圍環境及居民的生活影響至最小,獲得市府頒發工地環保評比優等。此外,能在原先估計的預算內,完成這些工程,而且從買地、規劃、申請、審查、文件往來、發包,約一年的時間;從開工,到現在完工,約二年的時間。過程中,從決策到執行,所有參與者的同心建造,深刻體驗到上帝的帶領與保守看顧,祂的恩典與我們同在。
看著建築物的完成,也經驗到如同戴師母在擴建之初對我們的提醒:「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詩篇第127篇第1節)在東院區規劃擴建時,我們也在急診前棟的標購土地與擴建,經歷到同樣的祝福。原本在急診前的消防隊,在921地震後遷移至他處,由於土地隸屬國有財產局與市政府,經過多年的等待,零亂的停車空間,現已轉變為美觀的建築與便利的行車動線,不但增加了醫療服務面積,也讓機車有室內的停放空間。在緊臨醫療大樓開挖地下室,又要保持進出住院停車場的通暢,能安全順利完工,我們充滿感恩。雖然工程費用僅為東院區的四十分之一,但其中的恩典卻難以數算。
東院區是這幾年嘉義市最大的民間建案,透過這些努力,也擔起嘉基在地方的社會責任與滿足地方的期待。這些事寫下來,乃是紀念上帝在過去年日的旅程,一路的帶領與恩典。有許多的決策過程的細節,及在執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大小困難,還有面對挑戰時心理的掙扎與壓力,只有走過的人才能體會與經歷。當時的我們,並不曉得事情會怎麼演變,許多事我們計畫,許多事我們盡力,卻發現,大多時候,我們無法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讓事情成就,只能看導演讓劇情怎麼發展下去。回想所經歷的這些事,很多已超乎過去的眼界所能想像;回想所做的這些事,很多是超乎原本所期待的。若要再走一次同樣的路,一想到將面對的情況,就沒有承擔的勇氣,上帝讓人「一天的難處一天擔就夠了。」從交託中,我們反而彷彿隱約望見未來。
許多事情的成就,都只不過是上帝藉著人,在適當的時機來完成;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因為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付出。在等待與感恩中,我們以信心看見未來。在時間的推移中,僅就所接觸的,陳述所能看到的面。面對每天的生活,我們像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門徒一樣,談論著所遇見的這一切事,專注於眼前所在意重要的事,卻未發現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路加福音第24章第13~35節)─只有用信心才能看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