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復健治療在亞急性照護扮演的角色

發布日期
2010/02/17
點閱
292

本院新建院區即將完工開幕,保健院區同時規劃了「保健護理之家」,提供亞急性照護的服務。然而您知道什麼是亞急性照護?「保健護理之家」能提供什麼樣的復健治療?現在,由復健科的物理治療師為您詳細說明~

  台灣現行醫療體系,健保醫療給付主要項目以照顧急性(Acute)病患、慢性(Chronic)病患為主,「亞急性」(Sub-acute)患者介於兩者間處於模糊地帶。像是中風後復健、車禍多重創傷病患、癌症術後化療或放療等亞急性患者,病症程度介於急性與慢性病之間失能患者,過去因擔心出院後家人無力照護,或超過健保給付的住院日期,經常得被迫轉院或採出院、再入院的方式以符合規定,卻讓患者及家屬因無處安置患者而困擾不已。如果在急性醫療與慢性病照護之間新增亞急性照護機構,讓以復健為目標的復原期患者,不會屢屢在急、慢性機構間被丟來丟去,確實能符合民眾的需求及期待;所以亞急性照護機構的設立可改善非急性患者或長照個案長期佔用急性病床、佔用健保資源的問題。

  以中風病患為例,病患中風初期,往往先送到一般大型醫院急診室緊急治療,然後在一床難求的情況下,等待個兩三天再由神經內科收住院,等到住院之後再會診復健科醫師,訂定復健計畫。雖然每天接受復健的成效較好,但礙於人力與健保規定,想在急性病房完成1個月左右的復健,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所以大部分的病人可能接受1到2週的急性病房復健,就轉成門診復健了。而台灣的居家復健卻也相對不發達,就算符合社政與衛政機關的補助標準,病人還是要負擔治療師的交通費,很多人還是寧可把病人送到門診復健;而失能太嚴重的病人,可能會直接轉到護理之家接受長期照顧。

  不只是中風病人,許多老年人因急性病住院之後,也會有功能退化的現象,這些長者急性病況已得到控制,但又沒有健康到可以馬上回家的程度,很多時候就只能在病房待著,延長住院日數。因此,在亞急性照護的系統中,可以接受這些相對穩定的病人,給予一定週數的復健及整合型照顧,讓病人回家後不需要長期臥床,失去行動能力。以中風病人為例,病房同時有老年醫學科的主治醫師與復健科的主治醫師共同照顧,病房也設有獨立的復健室,適時安排物理治療、職能治療或語言治療,讓中風病人可以同時兼顧醫療與復健的需求,是一個值得推廣的照護模式。

  由於亞急性照護是介於急性照護與長期照護間之重要橋樑,相較於長期照護所服務的病患,接受亞急性照護服務之病患需要採用多面向的復健治療設計,才能符合病患的實際需求。一個復健治療的設計,首先要確定治療的目標為何,進一步選定所要採取的治療項目,繼而分析此治療設計所需之構成要素,藉以選取需此治療項目的病患族群,亦或者可對治療項目做些微調整以符合選定病患的需求。如果選擇具有恢復功能潛力的族群施以強力的復健治療,就更能有效加強並維持現有的功能技巧,若再提供娛樂與休閒活動的練習,就可進一步提高其生活品質。

  不管是肢體功能上的問題,或是剛由急性醫院轉至亞急性照護;不管是最終要回到社區,或是要進入長照機溝,復健治療對這些病患都是重要的。治療師需了解個案的生理狀況,在進行活動治療上以幫助其達到復健治療為目標,例如,若個案復健目標為獨立行走,則活動設計上就以增加其行走耐力為主;若個案需增加上肢肌耐力及準確性,可設計堆積木、投擲沙包等活動。而那類準備返回到家中或需要轉至長照機構的個案,復健治療活動主要是強調重回社會所需的社會技巧,如何尋求社會資源與獨立自主的生活,所有復健活動的設計,均是希望個案能每天接觸與自我照護相關的資訊,包括輔具的使用訓練、輔具的租借、購買與社會福利、日常功能再訓練等,並不是每一個個案在重回社區後能立即接受與融入社區的環境,但是藉由逐漸且不斷的接觸相關訊息,慢慢適應調整心態應是較好的方式。

  亞急性照護是一種「目標導向」治療,病人通常不需要依賴高科技監測或診斷,但需要醫師、護士和其他相關專業人員協同服務。目的在幫助病患由疾病期過渡到恢復期,並協助平安返家休養,或病情穩定後進住養護機構。

  從國外經驗可以發現急性醫院若要從事亞急性或急性後期照護,必須加強有關整合性復健、治療、社會支持、社會照護之訓練。有別於急性醫療以疾病治療為主,無論亞急性、急性後期照護或中間照護,必須組成跨領域團隊,對病患做最好的評估及治療,提供醫療、復健、治療與社會支持等多樣性的服務,藉由短期複合式照護的介入,以協助病患及早回到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