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建築的根基 土地的故事

發布日期
2009/12/17
點閱
430

嘉基位於嘉義市北邊的省道旁,是往南進入市區的主要幹道,於2001年前後,完成九十米的拓寬;同時間,醫院的新世紀大樓(D棟)也同時完工,所座落的位置,讓嘉基成為進入嘉義市顯著的建物。但就在四十年前(1969年),來自美國的顧問,寫了一篇對嘉基的評估報告,報告中提到:“This hospital is in the wrong location…”(這所醫院蓋在一個錯誤的地方…)(詳見嘉基院訊129期p26-30)。

五十年前的嘉義,是個醫療貧瘠的地方,正因如此,當時的戴德森醫師(Dr. Marcy Ditmanson)才會選擇落腳在這裡。五十年後,戴師母提及,從診所要發展到蓋醫院時,看了許多的地點,最後選擇購買現在醫院所在的這塊地,只是因為這裡的地價比較便宜。的確,在當時,這裡離市中心較遠,所以,要擁有比較大面積的土地,還能落在預算的總價之內,就不得不取捨交通的便利性與人口密集程度的問題。但,五十年前,為何需要買一塊現在看來仍算大的地呢?依戴醫師與師母回台時的分享,他們認為嘉基會成長到今天的規模,真是奇異恩典,是當初意想不到的。

即便當時買了一塊大面積的地,即使知道這塊地所臨的道路,在日本時代就規劃了九十米的路寬,但終究不會預見,嘉義這個都市會如何發展,人口的遷移與產業的變化,也無法推測台灣的經濟發展會如何帶動醫療的需求,醫院需要蓋多少棟建築物來滿足病患的需要…。戴醫師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作了他能力範圍所能做的決策。或許在當時,他本人或其他人,不一定對發展過程中所下的許多決定都感到滿意或正確,但在不完美中,透過時間的沈澱與回想,我們看見上帝旨意的完美。
  
2007年3月,醫院的主管們去大陸參訪醫院,也有機會參觀了上海的「城市規劃館」。一個國際化的城市,花費極大的精神製作一個507m²,比例1:550的上海市建築模型。它取代平面或電腦3D仍存在的抽象認知,以縮小的比例具體呈現整個城市發展的軌跡,並讓人看見居住在這城市所帶來的希望。為生活在這都市的人,指引出未來的發展,為進到這都市的外來人展現發展的實力,也為聽聞這都市名字的人,帶來敬重,讓人期待參與、加入。此外,我們也看見一個都市的蛻變,雖然以一語「蛻變」帶過,卻是歷經數十年的破壞與建設。雖然透過整體規劃期待有完美的表現,但人所能看見的未來,隨著時間及環境的演變,也出現許多須修正的部份。但要修正時,卻也發現當中有許多先天條件的限制,在嘉基,我們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當我們在2008年慶祝五十週年院慶時,院史小組及工程團隊與成大建築研究所的學生合作,從老舊照片中,及資深和退休員工的口中,嘗試拼湊出立體的過去。我們以十年為一期,模擬當時的建物與環境景觀,做出五座1:500的模型,見證不同時期醫院的發展,從建物興建、拆除、興建的更迭歷程,看到許多建物肩負著階段性的任務,也從整理這些資料當中發現,嘉基約每十年,建物面積就翻轉增加快一倍。雖然我們沒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一次在一塊完整的土地上蓋一大棟建築物;然而,我們卻在上帝的應許下,陸續取得現今所擁有的土地。雖然過程常有令人煩擾的困難挫折,但也因此更體會到,許多事是人無法預料與掌握的,從土地的地點、坪數及完整性、地主的意願、價格、用途、如何規劃、價值認定、建築法規的解套…,一切都是恩典。

所有當時的人,盡了當時所能做的最大努力,配合每個階段的需要,也囿於每個階段的視界,當時的法規、不同的人與事件的發生,每個時期都有對當時文化不同的詮釋與融合、技術成熟度與各項週邊條件的配合、人民的知識與道德水平…等因素的考量與影響。現代與當時的人,以後與現代的人,以後與以後的人…,誰比較有遠見?我們無法評斷,這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我們都在歷史的過程中盡力扮演我們的角色,期待所討論、規劃的建築能成為眾人的幫助。但,這是上帝的工作,因為「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詩篇127篇第1節)。孕育這些建築的是土地,土地是上帝所賜的產業,是建物的根基所在。我們期待這幾年購買的土地、所興建的建物,足以讓將來的眾主事者,有充分發揮與想像的空間,繼續對民眾提供優質的全人關懷與醫療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