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導管」顧名思義即是置放導管到心臟施行檢查和手術。因為是檢查心臟血管系統,所以極大部分是從動脈置放進入。從腿部股動脈或是手部撓動脈,採用局部麻醉,不需全身麻醉,可以少掉全身麻醉的風險。檢查過程需使用顯影劑注射,所以對顯影劑過敏的人要絕對禁止(但有些人只對其中一、二種顯影劑過敏,非對全部顯影劑過敏)。
檢查治療約需1至3個小時,如果只有心導管檢查,結束後會將全部的管子拔除,在動脈傷口處直接加壓15到20分鐘,確定沒有出血現象後,即以無菌紗布覆蓋,讓病患回病房休息。但若執行血管擴張術或支架置放術,會因為使用多種抗凝血藥物,而讓血管套管再留置數小時或到隔天才予以拔除。
心導管檢查(包含介入治療)有多種效益,主要如下:
(1)了解冠狀動脈硬化和阻塞的位置和嚴重度;
(2)評估左心室收縮及舒張功能;
(3)判定瓣膜損壞程度,以作為外科手術前之依據;
(4)測量流體動力學各項指標;
(5)偵測先天性心臟病及其分流比例;
(6)明暸心律不整(過快或過慢)的原因和機轉,給予電氣燒灼術或心臟節律器之治療。
冠狀動脈血管內氣球擴張術與支架置放術可以減輕血管狹窄程度,改善病患心絞痛。同時亦可改善心肌缺氧,增進心臟收縮功能,減少心臟衰竭現象。
至於心導管檢查和介入性治療之風險及併發症不高,大約如下:心肌梗塞、腦中風、心律不整、血管傷害、緊急手術、心臟破裂或填塞、顯影劑不良反應、心臟衰竭、死亡等,從0.1%至2%不等,其機率與嚴重度,端視個人本身心臟功能的好壞、疾病嚴重度及所接受侵入性檢查、治療的種類而有不同。
「心導管」是心臟的終極檢查也是最詳盡的治療。在接受此檢查、治療前,宜與心臟科醫師詳加討論,醫師會依個人的病況給予最佳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