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日益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心臟疾病早在2007年擠下腦血管疾病,躍升為國人第二大死因,僅次於惡性腫瘤。血管硬化阻塞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因,現代人因為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加上經常外食,蔬果攝取量不足,使膽固醇及血脂肪過高,造成血管硬化、失去彈性。許多人都認為心臟病是老年人的疾病,孰不知患者年齡層不斷下降,每年數百萬心臟病發作的患者中,有許多是年輕且充滿活力的男性,因此,預防心血管疾病要趁早,應該要從年輕時開始做起。
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惡化呢?預防之道其實並不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正確飲食習慣及定期健康檢查,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不二法門。
一、良好的生活習慣:
(1)平常應保持好心情、不隨意動怒。
(2)長期規律的運動、不抽煙、健康均衡的飲食。
(3)根據研究指出,睡姿採右睡者,心跳會趨於緩慢,全身容易放鬆,可幫助入睡又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4)避免誘因:如劇烈運動或勞動、飲酒、抽煙、失眠、精神激動、興奮、發怒、便秘造成排便用力等,應盡避免。
二、規律的運動:
(1)運動可以提高身體代謝、加速熱量消耗及消除血中脂肪的能力,減少動脈膽固醇、脂肪的堆積,如:散步、慢跑、跳舞、打球、健身操、爬樓梯、爬山健行、游泳、騎自行車等。
(2)建議的運動方式應遵照333法則:
1、每個星期要有3次的運動。
2、每次至少要有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
3、心跳的速率每分鐘至少要130次以上。
三、正確的飲食:
在飲食方面,要做到三少二多,少鹽、少油、少糖及多新鮮與多蔬果。「蔬果579」是近年來一直被提倡的健康飲食型態,建議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及2份水果,選擇5-9種不同種類與顏色的蔬果。如十字花科蔬菜的花椰菜、甘藍菜、柑橘類水果等,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以防止血管的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四、定期健康檢查: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抽煙的民眾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因此,藉由定期健康檢查,可早期揪出危害徵候,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1)40歲以下年輕族群,可以做基礎的心血管檢查,了解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狀況,項目如下:
1、腰圍、體重及血壓的變化。
2、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好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高敏度C反應蛋白、同半胱胺酸及脂蛋白等檢查。
(2)40歲以上高危險族群,最好做進階的健康檢查,利用透視血管影像,了解細胞健康狀況,例如「64切電腦斷層掃描儀」,不僅可免除傳統心血管檢查,穿刺動脈、放置導管到心臟所帶來的壓力與風險,更讓心臟掃描檢查時間縮短到7至10秒鐘,大幅提升安全性、成功率及解析度,堪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一大福音。
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規律的運動,讓您提早遠離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可避免自己年紀尚輕卻有80歲的心血管。當然,除了擁有正確的健康觀念外,經由定期健康檢查與利用高科技及資訊發達的醫療設備來增加預防保健,也可讓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改善生活品質並降低死亡率。如何不讓人生留有遺憾?「健康」絕對值得您我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