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風」?
如果是因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腦部供血量不足,導致腦組織因缺血缺氧而受到損傷,並迅速產生下列病徵,且持續超過24小時,就稱為「中風」。
中風常見的病徵有局部感覺麻木,例如單邊臉部、肢體無力,單側身軀突然失去平衡能力、言語不清、流口水、吞嚥困難、嘴歪、眼睛肌肉失調而出現複視、或持續的暈眩、突發性的劇烈頭痛甚至意識喪失等。最嚴重的是損傷生命中樞(例如控制呼吸、血壓、心跳之區域)時,更有生命的危險。
中醫治療中風
中醫治療疾病是依據患者的舌象、症狀、主訴、脈象等,也就是望(神色、體態、舌象)、聞(耳聽、鼻嗅)、問(患者自訴、醫師問診)、切(皮膚、脈象),進行「辨證論治」後做出診斷,開立出最適合的藥方及針灸穴位。
傳統中醫把中風依其「嚴重度」分成中經絡和中臟腑兩類。若中風發病時出現半身不遂、口舌偏斜,或身體半身麻木,但意識清醒,則稱為中經絡;若中風發病時,除了上述臨床表現外,出現意識障礙及牙關緊閉、肢體強痙、昏睡,則稱為中臟腑。
中經絡是中風的輕症,宜用養血祛風、通經活絡的方法,選用大秦艽湯、大活絡丹或小活絡丹等方劑。中臟腑是中風的重症,首先必須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分別對證應用安宮牛黃丸、局方至寶丹、蘇合香丸及參附湯等方劑。治療腦中風時,也可酌加活血化瘀藥物,以減少血小板和紅血球的凝集力,並清除氧化自由基或抑制其生成、促進血塊清除和減輕水腫之效。臨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劑有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桂枝茯苓丸等。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藥有黃耆、當歸、川芎、紅花、桃仁、延胡索、鬱金、丹參、牡丹皮、川七、血竭等。
針灸療法是依據經絡理論,通過針刺手法刺激穴道來調節人體臟腑氣血的功能,頭皮針針刺區是大腦皮層各功能區(包括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視區、平衡區等)對應於頭部的位置。而腦中風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6年公佈的64種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症,認定針灸是一種有效而安全的治療方法。治療中風後遺症可以充分發揮針灸治療的優勢,針對患者存在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吞嚥困難、智力退化等症狀,分別採用頭針、體針、耳針、電針等方法治療。
經由針灸治療可以改善腦血流量,減輕腦水腫,促進受損神經功能的修復與代償能力,可阻止病情繼續發展並縮短病程。所以只要生命徵象平穩、沒有出血及感染狀況,針灸治療越早介入越好。
目前健保也已提供腦中風病人在住院期間接受中醫針灸及藥物治療,對病人來說是一大福音,因此在治療中風後遺症時,可利用中醫針灸及藥物治療合併復健治療的方式,達到更好的恢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