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60歲的張先生正在看電視時突然倒下,右手右腳無法移動,癱在沙發上不能言語,幸好馬上被張太太發現,撥打了119,以救護車迅速送到嘉基急診,經急診醫師初步診斷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因為抵達急診時距發病時刻只有半小時,因此急診醫師馬上連絡腦中風治療小組,小組的神經科醫師在判讀腦部電腦斷層掃瞄、抽血結果、及張先生的臨床神經功能檢查之後,認為張先生的腦中風病情,適合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向張太太解釋治療的好處及可能的副作用後,張太太同意讓張先生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當藥物慢慢的滴入張先生的血管不到一小時之後,張先生的右手右腳開始會動了,嘴巴也開始發出聲音。張先生在加護病房住了兩天,接著在普通病房住了三天後就出院了。出院時張先生可以走路說話,就跟這次生病前沒兩樣。
像張先生這樣能在短時間內從嚴重中風症狀復原至完全正常的病人,在五年前是相當的罕見,通常罹患這種嚴重中風的病人,如果幸運度過危險期,常常必須終生以輪椅代步,甚至於病床上度過餘生。
目前中風的治療準則有一個三小時的黃金時間,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病人如果能在發病後的三小時內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可以增加復原的機會。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腦血管被血栓堵塞造成的,血管剛被堵塞的時候,血管周圍的腦細胞是不會立刻死亡的,但它們會因為局部缺血及缺氧而失去功能,因此造成病人手腳癱瘓的症狀。若能即時將血栓溶解掉,使血管暢通,那麼腦細胞就可能恢復正常功能,病人也就不會出現肢體癱瘓、無法言語、吞嚥困難等嚴重的後遺症,甚至因而死亡。但根據國內外的研究,若超過中風症狀發作三小時以上,使用血栓溶解劑幾乎已無療效,甚至會導致腦出血之併發症。
但實際上,部份病人因為忽視中風的初期徵兆,能於中風症狀發作二小時內送抵醫院之病人並不多,因此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之病人仍為少數。根據國外研究,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接受靜脈血栓溶解治療之比例約在2%至8.5%,而在台灣從2004年至2006年,接受這種治療的比例由0.4%提升至0.8%。這是因為中風初期症狀有時並不嚴重,例如只有一側手腳輕微無力或麻木,有一部分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並不知道自己已經中風了,或是知道但覺得不嚴重,就等兒女回家後有人接送,才到醫院看病,甚至自己嘗試民俗療法,例如坊間流傳中風患者可於送醫前先於指尖放血,可改善症狀,但這種療法並無證據顯示有助於中風的復原,而且可能因此延誤送醫,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依據本院對腦中風病人之問卷調查,未能及時就醫的原因包括:三成七的病人認為症狀不嚴重,覺得可能會自行好轉,一成五自行嘗試藥物或其他治療,一成三先至診所治療,一成二因交通不便或無家屬可送醫。前三個理由均肇因於不了解腦中風之治療,因此民眾對腦中風之認識不足仍是延遲就醫的最大原因。所幸這種情況已逐漸改善,在2007年11月嘉基成立腦中風中心之前,只有一成五的腦中風病人於症狀發作二小時內送至急診,目前則有約二成病人能即時到院。在嘉基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的病人也由之前的1%逐年增加至2009年的5%。
因此,一般民眾,尤其是已經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應認識腦中風的徵兆,才能把握治療的先機。下列情況有可能是腦中風的徵兆:
一、突然一側手腳或臉部無力或麻木;
二、突然說話不清,或感覺舌頭不夠靈活;
三、突然一眼或雙眼短暫看不見或視力模糊;
四、突然暈眩或走路不穩;
五、突然意識不清。
一有突發性的徵兆,應馬上就醫,最好由119協助,以縮短送醫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