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風災重創阿里山南三村(山美村、新美村、茶山村),除居民財產和基礎建設毀損之外,許多長期建立的成果也付諸流水。在阿里山進行醫療服務超過五十年、近十年來更積極推動部落安全營造的嘉義基督教醫院,也在第一時間透過部落與空軍協助,進入災區提供緊急救助。就我們目前了解,災區已逐步進入重置(Restoration)與重建(Reconstruction)階段;在重置階段中,居民返回部落,需逐步回復原有生活(Return and function),這個過程需歷經數個月到數年(甚至十年以上)的重建,才能回復到災害之前的水準(Return at predisaster level),並進一步強化與發展 (Improved and developed)。這將是一段非常長遠的路程,我們基於長期於阿里山耕耘的經驗,與永續營造的角度,提出數點淺見,與關心阿里山的朋友共同討論:
一、尊重在地生活的主人:
重建過程中,我們秉持著與部落居民「共同併肩」的態度,而非以施捨、指導或拯救者的角色介入。這也是嘉義基督教醫院在過去半世紀,深入阿里山耕耘的一貫態度。我們深刻體認到,原住民部落具有其特殊的地方自主性、文化經濟與社會資本,實須尊重原有網絡。尊重在地,你我所投入的愛與關懷,才能深深地落在阿里山的土地上發芽、茁壯,成為足以信賴倚靠的大樹。
二、強化原住民部落網絡:
當地部落長期經營的聯繫網絡(Network),在救災過程中,無論是災情通報、交通資訊、物資發放和醫療支援等方面,均展現極為關鍵的重要性與應變彈性,在往後重置與重建的過程中,這個聯繫網絡將能夠及時有效地提出迫切與重要的需求,並迅速協調外界資源進入部落所需之處,我們建議能以部落特性為主軸,予以適度評估、規劃及強化這個聯繫網絡。
三、建立以部落需求為中心的重置重建平台及統籌樞紐:
災後政府及民間均在阿里山投入人力與物力,然目前各方力量亟待整合,以期發揮最佳效率。整合的原則,儘可能是以部落在地自主為佳,或由熟悉部落網絡的公私單位從旁協助,方能在短期收事半功倍之效,甚至在長期將今天投入的資源,創造多重之綜效(Synergy)。
四、儘速召開足以達成執行共識的阿里山災區重建會議:
一方面整合公私部門救災資源,另一方面,以部落居民意見、傳統文化和信仰為主軸,適度引進專家意見討論,以期在重建中恢復原住民部落之特殊文化、傳統與地方特性。
本次風災,阿里山受創程度遠甚以往,未來長期重建有賴部落、政府、民間三方以不同角度攜手合作,否則重建工作可能難以推動,嚴重甚至可能導致部落的衰落、消失。以達娜伊谷為例,當地自1985年起推動地方認同,以高山鯝魚為觀光標的,1995年設立自然生態公園,至2001年獲社區評鑑優等獎及總統文化玉山獎,成為社區營造觀摩對象迄今。然二十餘年的努力,一夜之間硬體設施幾乎化為烏有,更遑論看不見的、近一世代累積的部落整體共識。就此例看來,莫拉克風災對大阿里山地區的經濟、社會影響遠超過我們想像,重建的共識與行動,實需謹慎思量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