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是一個很常見的精神疾病,然而願意接受診斷和治療的病患,往往比實際需要的人少。除了重鬱症以外,慢性化的輕度憂鬱症也很值得重視。多基因影響和過去種種負面消極生活經驗,都有可能造成憂鬱的現象;幸運的是,現今已有各樣的藥物和心理社會的治療可用來治療憂鬱症,若能好好治療,則多數患者可以達到症狀免除,順利回歸到工作崗位上。
憂鬱症造成失能的比例在全世界都普遍偏高,病患會有以下特點:
.未治療的憂鬱症患者常是高度醫療資源使用者,而且在工作場所表現不佳的人。
.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病患發展成慢性憂鬱,但大多數的病患經由藥物和心理治療之後都可恢復。
.症狀的緩解可以讓病人回復原本工作和社交能力;然而,復發的風險依然很高。
憂鬱是一種心情生病的狀態。一個沮喪的個體,通過一面黑暗的稜鏡看自已、世界和未來。一蹶不振、絕望和無用的感覺是共同的。憂鬱並不是悲傷,從憂鬱症痊癒的患者能再感覺正常悲傷。悲傷有起因,是有限的;哀慟反應是因巨大的損失造成(如:親人、寵物、家、夢想),哀情通常不使自我變陰暗,它也不會出現典型的憂鬱症狀。憂鬱的人缺乏自我價值,許多患者發現他們感覺悲傷的能力或其他情感被抹殺。
一般憂鬱的症狀如下:
.堅持哀傷,急切或者「空虛」心情
.絕望,悲觀的感覺
.罪惡感,無用,一蹶不振
.對原本的嗜好和有興趣的活動失去樂趣
.減少活力,變疲勞,是「變慢了」的感覺
.集中注意力有困難,記憶力變差,或很難做出決定
.失眠,清晨早醒或者反而睡太多
.胃口減少和減重,或者是暴飲暴食和重量增加
.死亡或自殺想法;嘗試自殺
.煩躁不安和易怒
.有些身體不適,但對治療反應不佳或查不出原因,例如頭疼、消化混亂和慢性痛苦症狀
臨床上,有些病人對醫師說他們感到憂鬱;有些則是經由家屬透露;有些人不想使用憂鬱或是任何心理名詞去形容自己,他們可能會以感覺疲勞或其他身體症狀來呈現主訴。
憂鬱症也需要與其他疾病做鑑別診斷,一些中毒、代謝、及神經異常看起來也會像憂鬱症發作,像甲狀腺功能失調或其他荷爾蒙失調也會影響情緒。有些物質也會導致心情低落,如:藥物或酒精濫用。相對的,有長期情感疾患的人,往往也更容易會濫用藥物或酒精。
憂鬱也可能是一種阿茲海默症早期或晚期症狀的表現,而血管型失智症(中風)更常伴隨憂鬱症。營養缺乏有時也會影響心情。所以要讓醫師做更完整的評估,需要了解詳細的病史和系統性的檢查。
在處置上,確定病患的憂鬱症之後,要提供他們一個較安全的環境,減少壓力源。很多病人有自殺意念或計畫,需要立即的精神科評估,或甚至要馬上住院治療,易激動或是高度焦慮的病患、老年又缺乏家人情緒支持者,有較高的自殺風險。過去已有幾次嘗試自殺的人,自殺危險性也較高。親友適度的關心與陪伴,環境的改善及壓力的減除,病患漸漸用正面思考解讀負面事件等,都會使自殺危險降低。
重度憂鬱症伴隨有精神症狀時,病人也會有怪異行為或妄想、幻聽等,必須立即帶至精神科治療,否則對病患本身和其家人危險性都是很大的。另外有些病人是屬於躁鬱症而非憂鬱症,所以治療的藥物會有差別,並不是每個憂鬱病患的藥物都是同一類型,所以不能隨便吃他人的藥物,以免導致不良後果。
由於每個病患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煩惱與困擾,情緒起伏的程度和憂鬱症狀的嚴重度差異性都不一,所以醫師開立的藥物都是依當次診治的情況做判斷調整,家屬若想了解病情,需要陪病人親自到門診,以維護病人的隱私權。
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通常不是在一兩次就診之後就能夠完全痊癒,治療藥物療效較佳的時間也要在四至六週後,症狀完全緩解之後需與醫師配合,在維持期繼續服藥以避免下次再復發。然而,在這段治療期間,若有藥物無法適應的情形,要告知醫師以更換其他藥物,切勿馬上失去信心而停止治療。此外,擅自停藥會讓疾病有惡化的可能,且復發機率高。若復發多次以上往往需要終生服藥,所以病患耐心與醫師配合是很重要的事情。人的身心靈調適是一體的,沒有健康的心靈就很難有健康的身體,醫師幫助病患,也希望病患能幫助自己,醫病合作來消除惱人的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