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的預防與治療,已是全球醫界關心的課題。當腎臟因某些因素造成腎臟實質的破壞,而使腎臟喪失正常功能,稱為「腎臟衰竭」。台灣最近幾年末期腎病變盛行率和發生率與世界各國相比較,皆位居前三位。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08年在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的研究論文顯示,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為11.9%,也就是說,平均每10人中,至少有1人罹患慢性腎臟病。而在健保支出方面,慢性腎衰竭在2008年擠下牙科,成為國人醫療支出花費最多的疾病。
慢性腎臟病的症狀與起始危險因子
根據美國腎臟基金會(NKF)提出的泌尿道系統疾病六大警告徵象,包括:水腫、血尿、多尿或少尿、腰痛、高血壓、解尿疼痛或困難。但腎臟病一開始的症狀並不明顯,往往會被忽略。老年人,有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病史的人,有腎臟病家族史或是服用腎毒性藥物的人,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應定期追蹤腎臟功能。而檢查項目包括測血液肌酸酐來估算腎絲球廓清率,以及驗尿液篩檢蛋白尿。
慢性腎臟病惡化的因素與預防
慢性腎臟病惡化的因素包括腎絲球數目減少、蛋白尿、高血壓、高蛋白飲食、腎毒性藥物、心血管疾病、貧血、血脂肪異常、抽煙等。根據K-DOQI預防腎臟病惡化的最佳方法,包括:
(1) 生活型態改變
(2) 良好的血壓控制
(3) 良好的血糖控制
(4) 降低蛋白尿
(5) 低蛋白飲食
(6) 血脂肪控制
(7) 避免腎毒性藥物
(8) 早期轉介腎臟科醫師
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平時應多運動,配合少鹽、少油、少糖飲食。慢性腎臟病患者合併糖尿病患者應控制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至少小於7 %。而慢性腎臟病合併高血壓,血壓應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若蛋白尿排出每天大於1公克,則血壓需控制在125/75mmHg以下。有蛋白尿的患者,應與腎臟專科醫師討論,若有需要則考慮做腎臟切片,並接受類固醇或免疫制劑治療。
慢性腎臟病患者應維持身體質量質數(BMI)在18.5-24 kg/m2,男性腰圍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小於80公分。尼古丁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不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加速腎臟功能的惡化,所以需戒菸。而在藥物方面,具有腎毒性的藥物,西藥包括某些止痛藥、抗生素、顯影劑;在中藥方面,含馬兜鈴酸的藥物也具有腎毒性,故必須注意使用可能具有腎毒性的藥物,民眾也應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電台藥。
結語
慢性腎臟病是全球盛行的健康問題之一,一般民眾要避免腎臟疾病,在日常生活方面,飲食習慣需少鹽、少油、少糖,多喝水。生活習慣方面需戒菸、不憋尿、多運動、不嘗試偏方。而有慢性腎臟疾病的患者應控制合併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並定期在腎臟科門診追蹤腎臟功能及處理慢性腎衰竭的併發症。
若慢性腎臟病患者腎臟功能惡化至末期腎病變的階段,則需要考慮腎臟替代療法的模式,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腎臟移植。由於慢性腎臟病對民眾健康影響甚大,所以必須從「認識、檢查、預防、治療」等四方面來改善。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早期治療,可以延緩腎臟功能惡化速度,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醫療相關費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