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的生、老、病、死為生命之常態,人人必經,而且好像也認命,但是一旦面對,卻常是令人心碎的一場夢魘─孤獨,而無助。
長久以來「死亡」一直是社會上的「禁忌話題」,許多人無法正視這件在生命中無法避免的大事。傳統的醫學教育只教授生、老、病而獨缺面對「死亡」,宗教家的教導唯在於「信」。不管醫師、護士,都無法明確的告知什麼是死亡,許多醫療人員將患者生命的結束視為醫療的失敗,而非生命的自然現象。當連醫療人員自己都無法面對及接受它時,又怎能幫助病人及家屬健康的面對呢?病人面對一大堆的管子與藥物,還是不能免除痛苦。趙可式教授藉由多年臨床經驗,完成〈安寧伴行〉一書,以不同實例提出妥善的因應,使許多病患能帶著微笑,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而有尊嚴的走完生命旅程。
趙老師在書中指出「安寧療護的目的就是讓一個人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尊重,讓他的生命力即使在病症末期還能表現出來」。而安寧療護強調的「四全照顧」,即藉著妥善的照顧而使生死無悔及無憾。所謂四全照顧,就是在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志工、營養師、心理師、宗教人員等成員通力合作下,給予當事者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照顧。藉由專業的加強及彼此間的連繫輔助,雖然疼痛、死亡依舊,但已減輕到最低。而在個人實際經驗裡,宗教情懷具有相當的安定力,畢竟人的盡頭更能顯出神的作為,唯有超越肉體,生命層次才能勝過死亡的威脅。
有幸參與嘉基安寧療護團隊是我退休生活最大的收獲,當本著敬業精神,學習他人寬闊、偉大的胸襟,充實個人相關知識,在人性的「全人」照顧領域,盡一份微薄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