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讀完台灣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教授的「安寧伴行」一書後,我掩書長嘆許久,不是害怕死亡,而是為癌症受苦的病人感到悲傷。因為他們不只要面對病痛的長期折磨,更要面對死亡的威脅與恐懼。
趙教授生動的故事,讓安寧病房成為生死學最重要的學習場所。台灣教育一向避談「死」,不管在家庭或學校,皆視談論死亡為禁忌。其實自出生以後,就開始逐步老化,而需面對死亡。能勇敢面對親人的瀕死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生」,並了解人的有限及脆弱。誠如趙教授所言,思考死亡是思考生命、體認死亡即是體認生命,接受死亡才能承擔生命的責任;當然如果有正信宗教的信仰,必能將未知轉為已知,也就能因信仰力量坦然處之。
我從91年12月開始擔任嘉基安寧病房志工後,轉眼已服務6年多了,看過上千位罹患不同癌症的病患及其家屬,最小只有8歲的病人、最老的上百歲,很多老夫老妻相守、很多白髮人送黑髮人、很多認識的朋友在這裡見到最後一面。因為在安寧病房服務,我更清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知道把握健康的重要,知道要隨時準備好自己,對死亡不再恐慌,尤其要關愛家人,把握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