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談社區型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

發布日期
2009/08/18
點閱
1154

社區型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即對甲氧苯青黴素具有抗藥性之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已成為新的社區感染症,也成為公共衛生重要的議題,近年來更是國際間廣泛被討論及注意的一種新興多重抗藥致病菌。在美國因感染MRSA而死亡的人數已超過愛滋病,感染的場所也由醫院擴及至社區,可說是已到肆虐嚴重的地步,成為現代醫療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

MRSA的產生是經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獲得一稱為SSCmec移動性基因片段而發展出抗藥性,新的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顯示具有獨特的致病因子及抗藥性質,因此被認為和高致病性及死亡率相關。MRSA現在已成為急診或門診皮膚及皮下軟組織感染首要的致病菌;MRSA這類致病菌通常會引起嚴重的感染症,如壞死性筋膜炎及肺炎等,它會產生如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和細胞溶解胜肽(cytolytic peptides)有關。

金黃色葡萄球菌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重要的人類致病菌,它會引起如皮膚及傷口的感染,菌血症、中樞神經系統、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以及血管內導管和外來置入物,如:人工關節等有關的感染。葡萄球菌的感染大部份都是伺機性,也就是說致病菌廣泛存在體表,即所稱移生(colonization)並不會引起病症,通常在抵抗力下降或組織受損即會侵入造成感染。在沒有抗生素的年代,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死亡率相當高;如1941年,波士頓市醫院因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血症的死亡率是82%。多變化的致病策略及擁有數種致病因子,以及廣泛地在各種不同環境生存繁殖的能力,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說是凌駕所有人類致病菌之上。具有極廣大的細菌基因調節機能,可以迅速有效改變以適應惡劣不良的環境,顯示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在各種抗生素被廣泛使用之後,能很快產生抗藥性的能力機轉。

1940年初期,甲基盤尼西林(benzylpenicillin)被用於治療當時無法處理的葡萄球菌感染症,可以說是所向無敵,因都具有感受性而大獲全勝。但到了1950年中期,卻分離出具有高程度盤尼西林抗藥性的臨床菌株,便停止使用盤尼西林治療葡萄球菌感染症。產生盤尼西林抗藥性機轉,是由於加入並獲得質體源生(plamid-borne)的盤尼西林酶,可以在抗生素靠近細胞標的之前就予以分解,這種所稱的「質體流行病學」最早見於葡萄球菌臨床菌株,但很快地在社區菌株也發現相同盤尼西林酶的抗藥機轉;現在大部分的葡萄球菌不管是引起疾病或是在健康人體身上移生的菌株都具有盤尼西林抗藥性。

除了對盤尼西林抗藥性之外,對於臨床上使用的抗生素也具有抗藥性,從歷史的紀錄得知,從最早1945~1946年的盤尼西林、1948年的鏈黴素(streptomycin)、1950年的四環素(tetracycline)、及1953年的紅黴素(erythromycin),都產生抗藥性的能力;同樣的紀錄顯示早在1957年血流感染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對上述的抗生素都具有抗藥性。

甲氧苯青黴素(methicillin或meticillin)原本稱為celbenine,是最早以機轉導向的抗菌製劑,它是一種半合成的盤尼西林衍生物,經由化學結構的改變用以對抗盤尼西林酶的分解作用,在1959~1960年被引進歐洲使用,一年之後第一個MRSA菌株被偵測並被報告臨床失敗案例;緊接著在1963年第一次MRSA群突發被報告出來。

為了偵測及闡明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藥性機轉,需要收集臨床菌株,1997年,在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感染對策所菊池賢(Ken Kikuchi)醫師的邀約下,本人負責收集台灣MRSA臨床菌株,參與洛克斐勒大學Alexander Tomasz教授主導的全球監測研究計畫,其中有關台灣MRSA的研究內容相當豐富。希望大家珍惜並審慎使用抗生素,否則造成環境的污染及抗藥性,大自然反撲的力量實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