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預防老人跌倒之環境改造與輔具應用

發布日期
2009/08/18
點閱
219

我國自82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以來,65歲以上老人所佔的比例持續攀升,到97年底人口總數已達240萬2200人,約佔總人口的10.43%。在十五年之間,老年人口比例就增加了3%,其成長的速度相當快速,顯見人口老化所衍生出來的問題,將日漸受到重視。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分析指出,事故傷害佔65歲以上死亡人數的第七位,其中跌倒為第二大主因,在所有的年齡層中,老年人因跌倒所導致的死亡率最高,並且死亡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一般而言,老人跌倒的傷害性不只在於高跌倒率,老人的高受傷性,包括:疾病,如骨質疏鬆症;老化,如反射性減退,使得輕微的跌倒在老人身上也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此外,除了因跌倒所造成的傷害外,擔心害怕再次跌倒、失去信心等障礙、跌倒之後的恐懼,更會嚴重影響到病人的步態、情緒與活動狀態,甚至更可能進一步造成失能的狀況,所以造成跌倒的原因是值得重視的。

造成老人跌倒的原因很多,一般分類上將危險因子區分成內因性與外因性兩種,內因性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視力、疾病史、失眠及藥物使用、教育程度、身體狀況與喪偶等,這些內因性的危險因子,可能使老人外在身體表現上出現肌力不足、較差的平衡與不正常的步態等現象。另外,藥物增加跌倒危險性的原因可能來自藥物的副作用、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不正常的使用等,所以,服用的藥物越多,也會增加跌倒的危險。外因性的危險因子與環境有較大的關聯,一樣會造成健康老人跌倒的危險。雖然分類上區分成內因性與外因性兩種,但是兩者仍然可能相互作用,造成跌倒。例如,老人因視力不佳,想要起床上廁所,卻因為樓梯缺乏扶手或光線昏暗而跌倒。

引起跌倒的可能原因:
* 年齡
* 暈眩
* 視力
* 關節炎
* 疾病史
* 骨質疏鬆
* 步態及平衡問題
* 日常功能障礙
* 藥物使用
* 環境因素

了解各種造成老人跌倒的可能原因之後,要如何減低跌倒的可能性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對症下藥,依據原因來做改善。既然造成老人跌倒的原因相當複雜,所以預防方法也必須多樣化,才能有效降低跌倒的風險。目前常見的預防跌倒方法有運動、教育、藥物調整、減少環境危害與復健治療等。一起執行的話,可同時改善很多易跌倒老人的外因性與內因性危險因子。例如,肌力強度、平衡與步態訓練、改善移位與行走能力、改善視力、處理未治療的內科疾病與調整用藥、保護髖部、預防跌倒教育以及環境與居家危險評估與處理等,每個方法的成效均不盡相同,但是,若能同時針對易跌倒老人施行,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約有30%到50%的老人跌倒事件發生在居家裡,很多老人跌倒後也歸因於環境因素,所以,改善不良的居家環境與正確的輔具使用是防範老人跌倒最重要的方法。

居家環境改善
*整體空間規劃
充足的光線
減少使用光滑的地磚或凹凸不平的地面
翹起的地毯

*樓梯
台階邊緣加裝止滑條或螢光邊條
加裝小夜燈
加裝合適高度的扶手
加長台階深度

*客廳/房間
使用電動起身椅,協助站起
使用堅固的桌椅
選擇合適高度的書櫃或櫥櫃
選擇合適高度的床

*浴廁/廚房
保持浴室/廚房的乾燥
浴室內加裝適當高度的扶手
使用馬桶增高器或電動馬桶起身椅,協助如廁後的站立
清除可能阻礙行走的小雜物,如:垃圾桶或小台階
調整適合的電源開關位置,並使用附有螢光之電源開關
降低浴室或淋浴間周圍地面的高低落差

*庭院/入口處
減少使用易滑、有雜物、不平坦的通道、斜坡或台階
修補有凹洞、裂損的地面
妥善置放工具、石頭或可能絆倒的物品

*鞋子
避免使用鞋跟太高、太滑或太軟的鞋子

*輔具的使用
若下肢肌力明顯不足,可選擇使用單拐、四腳拐協助行走

跌倒對老人家而言,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傷害。有些人甚至跌倒了就再也站不起來,只能臥床休息,更加速身體機能的退化,產生惡性循環。由於近年來,國內老人醫學的發展較為蓬勃,預防跌倒的概念,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跨專業領域的整合就變得十分重要。老人跌倒的預防與跌倒後的醫療照護,都需要多種專業醫療領域的參與及結合,才可能有較佳的預防與治療效果。其中包括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護理師等相關專業的配合,方能有效預防與減少老人跌倒的危險因子。其次,居家環境改善與輔具使用也非常重要,唯有多管齊下,防範內因性與外因性所產生的危險因子,才有可能降低老人跌倒所產生的危害與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