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彰化一名31歲的林姓男子酒醉後幫4個月大的女兒洗澡,因為不勝酒力,洗到一半後自己睡著了,導致女嬰整個滑入澡盆內。家人發現後趕緊將女嬰送醫,不幸已回天乏術,事後警察對林姓男子施行酒測,發現酒測值竟高達1.83,讓警方感嘆實在太離譜了。
注意安全,可以防止危險與致命的發生。不只注意身體的安全,與我們有關的安全環境與安全心境,更是值得我們用心去營造,使我們可以閃過各種有形無形的生活漩渦,並且平安安全地抵達目的地。現在請看耶穌遇見一位天生瞎子並祂與眾人之間充滿智慧的對話,引領眾人游過漩渦與陷阱,得勝與得力,請讀聖經〈約翰福音9章1~7節〉:
耶穌過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門徒問耶穌說:老師,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耶穌說了這話,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對他說:你往西羅亞池子裡去洗,他去一洗,回頭就看見了。
這時,耶穌在聖殿內遇見一個討飯的瞎子,門徒就趁機向耶穌詢問人受苦的疑惑:1.是個人的罪引起;2.或是因父母的罪而由後代承擔。猶太人為這問題已爭辯多年,主要分三派意見:1.法利賽人認為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預定的,只有部分是由人而起;2.撒都該派卻說一切全是人的作為,他們反對任何預定論;3.愛辛尼派則稱全部都是預定的。
對這問題,耶穌的回答可分兩部份:1.那人的瞎眼不是因某人(個人或父母)的罪所引起;2.而是因全人類始祖的罪引起的(以醫治來顯示出神的榮耀)。耶穌故意避開討論那人眼瞎的原因,卻利用這次機會顯示出他是世界之光(光對黑夜)。這是他來到世上的目的,在可做工時工作(「白日」指有人接受他的好機會、好時光),不然黑夜一來(指被釘十字架時)就不能工作了。
耶穌這一段饒富睿智的行動,其重點是啟迪人們,人若面對受苦、苦難、病痛等等的不順遂,好像遇到不安全的紅燈關卡,到底要如何面對呢?若猜測他今生或前世的緣因,都無益處,更不是這個人或他父母作了什麼孽,那是批判論斷別人。最好的人生態度就像耶穌一樣,趁著仍然有機會的白天,趁著仍然看得見的好機會,去做對人有益處的工作,甚至是上帝指定的旨意與工作。現在用一個發生在我們台灣的例子來說明:
以愛報仇─來台在原住民部落行醫三十多年的井上伊之助醫生:
1906年7月31日在今日花蓮秀林鄉一帶,發生了太魯閣原住民因憤怒報復的出草行動,稱之為「衛理事件」及「太魯閣事件」。被殺的平地人與日本人當中,有一商人叫井上彌之助,他的兒子伊之助得知父親慘死,一直憎恨著而且想法子報復。但有人向他傳揚耶穌並聖經中「要愛你的仇敵」的信仰,他打開心門接受耶穌重生的生命,這成為他喪父之痛的轉化力量。他立志採取真正的行動,習醫完成後申請來到台灣的原住民當中,以醫療與傳道進行他長達三十餘年的「以愛報仇」的生命行動。
伊之助行醫足跡遍及今新竹尖石鄉、台中縣和平鄉、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宜蘭縣三星鄉等地;一些部落位在海拔一、二千公尺的高山,無水無電且物資匱乏,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下,他仍盡心盡力付出。二次大戰期間,更冒著遭空襲的危險,到台北仁濟院、松山養神院、樂生院等地,照顧肺結核、精神病患和麻瘋病。
在台灣的原住民部落工作長達三十多年,母親在日本家鄉病逝了,伊之助來不及返鄉奔喪;身為醫師的他不僅自己染過重疾,五個孩子中更有三個病死台灣。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在台日人開始被遣返。伊之助向台灣行政長官公署陳情,表明要留在台灣的意願,並取漢名為高天命。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伊之助一家人接到「歸國命令」;當他被迫離開台灣的消息一傳出,原住民部落一片哀淒之聲。
「我沒帶什麼回來,除了三個孩子的骨灰。」原本打算歸化並埋骨台灣的伊之助,回到日本後,仍念念不忘台灣。「報紙如果有台灣的消息,我一字不漏的讀;吃飯時,如果收音機正好講到台灣,我便放下筷子;就算已經就寢,聽說有台灣的消息,也要起身打開收音機聽個仔細。每晚夢裡,我到海洋彼方的台灣…」(註:井上伊之助的故事參考:鄧相揚,〈以愛報仇行─醫山地部落的井上伊之助〉)
伊之助醫師在他人生日子裡遇到諸多關卡、暗礁與漩渦,原本想用各種方法報仇雪恨,其過程與結果是冤冤相報與心神不寧。但他選擇耶穌的生命來饒恕、來愛敵人,施比受更為有福,這是奇妙的處事方法,跨越漩渦安全抵達彼岸,利人利己且榮耀上帝。每一位都可以因信耶穌,而得到這種生命與蛻變的力量。
天有不測風雲,「八七水災」的五十週年竟發生更嚴重的「八八水災」,連續至少三天的大風雨,使得嘉南高屏台東山區等地慘遭水淹土埋。嘉基同仁上下一心,本著基督的愛心積極投入救災,賑災重點以阿里山南三村附近與民雄「金世界社區」為主。大家出錢出力、同舟共濟,幫助受災同胞早日度過陰霾,重新站立再出發。天佑台灣,上帝施恩,牽我們的手安全跨過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