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中心主辦的第一屆短宣工作坊,在溫暖的詩歌中展開一整天的活動。開場由院牧部巫傳基牧師從聖經觀點,分享「福音與短宣」。巫牧師提到基督徒的使命就是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可福音十六章15節),短宣也是學習上帝慷慨給予的精神,而決定我們真正價值的,在於我們所「給予的」,而不是所「得到的」報酬。從眾人的分享中可以發現,短宣隊員常常是帶著給予的心出發,回來的時候才發現,得到最多的反而是自己。短宣前以為是去幫助人的,卻從當地人們的笑臉中,找回更多對生命的感動及工作的動力。
同樣有豐富海外宣教經驗的宣教中心主任張育誠醫師,以「福音與醫療」作為題目,用「什麼是傳福音?」來挑戰大家,「醫療就是傳福音嗎?」「對慢性病患短期的投藥有用嗎?」當我們願意用生命來為所信的主做見證,願意分享我們的時間來陪伴對方,這,就是傳福音。
下午協談中心姚秀靜老師藉由團體活動,不僅讓大家活動筋骨、趕跑瞌睡蟲,也讓團隊在圍著圈、試著傳球不落地的活動過程中,深刻地認識團隊的運作與動力。眾人的意見是如何形成的、領導者的溝通協調能力如何影響著團隊、組織中角色的不同…竟然在小小的擊球活動中一一浮現,加深接下來討論「領導」議題的印象。
分組跑堂挑戰異文化宣教,第一站讓大家在短時間內籌備短宣,要準備的事情實在太多了!還好真正的短宣隊可以分組進行─通常出發前會分成醫療(包括醫護、藥劑)、衛教、傳道、行政組,大家各司其職。而義診當天的動線規劃、臨機應變,也都是要學習的功課。
第二站狀況題:當遇到突發狀況時,是否可以尊重團隊每一成員的意見,得到大家都願意接受的共識?當短宣隊深入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當地居民將他們最好的食物與你分享─但和台灣的條件相比,卻不是最可口的,這時你選擇吃或不吃?類似這樣的問題,讓大家再次思想,特別當面對異文化時,要學習尊重、傾聽的功課,也讓我體會到:文化、人種只是不同,並不分高低貴賤。
第三站由有長期宣教經驗的雪卿姐分享在落後地區宣教的甘苦談,沒有浴室的地方,如何在河裡洗澡而不會被看光光?講員親自表演示範,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卻也讓我打從心底更加佩服宣教士們吃苦耐勞、犧牲奉獻的精神。另外一個議題則是考驗宣教士的智慧,如何將眾人的奉獻用在刀口上,如果當地的孩子沒飯吃,是不是該將支持宣教的奉獻金錢買米給他們?還是有更好的辦法呢?雪卿姐提出永續經營的概念與經驗,例如買一塊農地,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能在需要的時候供給給社區的居民,也算是另類投資!
這次參與工作坊的成員有豐富短宣經驗的人,也有即將在下半年出發的,更有期許自己成為短宣一員的夥伴。大家帶著滿滿的收穫踏上歸途,也象徵著短宣精神─分享與傳承。為要傳福音,短宣是一個不錯的體驗,也有人願意將自己的生命長期奉獻給異國的人民,您呢?這天有講員分享:「不是要把全世界帶到基督面前,而是把基督帶到全世界面前」。當我們願意將生命擺上的那一刻,就是一個為主傳福音的人,不用坐飛機,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可以被神所用,成為祂貴重的器皿,每個人都能成為宣教的夥伴,您,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