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完整醫療照護體系的關鍵照護模式─亞急性照護(Subacute Care)簡介
亞急性照護(Subacute care)是健康照護系統中一種新的照護體系運作方式。透過亞急性照護模式,可以提供給各種不同的內外科疾病、腫瘤、復健及其他不同需要的病人,特別是當病人不需再繼續接受急性照護,但病情尚未完全穩定或尚需相當程度的專業照護,適合出院回家照顧的病人。亞急性照護也是國外近年來逐漸發展的一種介於急性與慢性照護間的治療模式,藉以提供亞急性醫療及功能性復健為主,可以有效紓解急、慢性照護之壓力,讓更多的老年病患更有機會回到自己的社區。
目前台灣各醫院內常常會有類似的狀況發生:例如中風或骨折的病患在急性期經過醫護同仁處置後,因為醫療機構在病床運用上受健保所規範,或病患能夠透過急性治療的介入已完成,所以必須辦理出院;但是家屬總會期待讓病患可以多住幾天急性病床,以為如此,病患的病情更好後再出院,事實上卻未必對病患有真正的助益。因為此時病患所需要的是有別於急性照護的照護模式—亞急性照護:藉由適切的照護評估,計畫性協助有潛力返家之病患,透過短期照護或密集技術性護理、強力復健功能及生活技能的教導、或心理療癒調適等方式介入,積極促進其功能恢復及增進生活自理能力,以提升獨立自主的生活品質。該些照護介入若是在急性病床處置,成本效益也不是很適切,在國外的實施經驗及現行衛生署所規劃試辦的照護地點,大致以護理之家為主要照護提供機構。
因著過去亞急性照護在台灣醫療照護體系是缺席的,有時候病人直接出院回到家中,反而因為沒有預備好,或者直接到長期照護機構,病患在心情上未必有好的調適,對於病情的提升沒有顯著的幫助,形成惡性循環,再住院及重複往返急診的情況時有所聞。特別是在今年即將實施的台灣版DRGs,醫院管理者勢必在急性病床的資源耗用管理(Utilization Management)上,更加斟酌試算成本效益,急性照護的壓力勢必更加劇烈,此刻對於亞急性照護模式的建構,更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惟該照護模式及體系的建構,在民眾的觀念接受程度、付費能力(ability to pay)和付費意願上(willing to pay),是該照護制度能否能突破的重要因素。
嘉基於外在環境的改變因應上,將在今年底前,於即將完工的保健大樓四樓,建構以護理之家為基礎的亞急性照護中心,相信透過未來在社區健康部、老人醫學科、家庭醫學科、復健科和院內諸多醫療科系的通力合作下,期許在照護模式的建構、研究發展、稍微舒緩急性病床的不足等功能上,可以對所照護的病患提供適切性、完整性、連續性的全人照護,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