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療領域中,會面對很多服務資源間事務性的工作,例如:協調評估時間、安排治療教育服務、協助銜接不同服務、促成跨專業合作、建構不足的資源、部門間的協調合作、以及政策面的倡議等。忙於各種考量轉銜的前置準備後,卻常發現,即使大部分可用的資源已經備齊、可以順利聯結,許多案家還是停留在家門內,不願走出內在設限的界線。
每每思及此,總讓我感到洩氣,也許是我缺乏碰觸案家內心感受的技巧,少了對人內在的關懷與了解,才會讓備齊的服務無法產生成效。這樣的檢視讓我在為個案往前衝時,告訴自己要時時回頭與家長一再討論,才能有所進展,對於孩子也才會有實質幫助。在與家長溝通、等待接納療育建議期間,也才明白社工的服務提供,除了專業的養成外,還必須建立在不斷的自我打氣加油,和有限理性的雞婆下,才能成功達陣。在早療領域中,能堅持理想、努力實踐者,皆需有相當的熱情與執著。
從事早療工作,讓一直認為很平凡的自己,開始體驗不平凡的生活,藉著工作,閱歷多樣性家庭,也從中體會幸福的可貴。對於新手的我而言,在工作中有學習,與服務對象的生命經驗交換中有淬鍊,在督導引導下有所成長,透過同事的協助與扶持中有動力;但更多迎面而來的是工作上的困境,是自己內在價值的爭論,是最佳服務模式的尋找與確認,是對未知情境的恐懼,是面對助人與操弄的倫理判斷。
早期療育在台灣已建構完整的服務流程,而通報轉介與個案管理工作則是所有療育的起點,完善、考量周到的起點是日後資源連結與使用成功的關鍵。在早療服務中沒有最好的模式,只有因應個案與家庭需求的最適合模式,進而思考各地區與個案之不同點,創新方案,也是未來需要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