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血尿或泌尿道感染時,許多民眾常未加以重視,事實上血尿可能是膀胱發炎的徵兆,以及結石、膀胱癌的前兆,近年來積極投入結石、膀胱癌治療與研究的嘉義基督教醫院發現,一天吸菸超過一包的癮君子、化學工業人員和附近居民、長期飲用深井水或尿路感染者,都可能是罹患膀胱癌的高危險群。
嘉義基督教醫院醫研部主任沈正煌表示,泌尿道結石是常見的疾病,患者體質、飲食及水分補充不足等因素,常是導致腎結石的主因,一般泌尿道結石可用內視鏡與體外震波碎石術來解決,但面對巨型的「鹿角結石」,直接剖開腎臟取出結石再縫合的傳統治療方式,雖可取出結石,但會損及腎臟功能。
為增進直徑大於3.5公分結石與鹿角結石清除率,嘉基泌尿外科結合雷射、內視鏡影像系統,為這些患者施行經皮腎造瘻取石術(PCNL),由醫師藉超音波經表皮擴張一路徑,再以內視鏡進入集尿系統、腎臟,透過影像系統及雷射將結石擊碎取出,操作上較不會受外在環境、結石角度等障礙影響,因此可將結石清除殆盡。
另一種血尿的原因則可能是泌尿道癌,國內目前最多的泌尿道癌,其中約90%是移形上皮細胞癌,且以膀胱癌最常見,臨床上的症狀以血尿居多,尤其是無痛性血尿更得提高警覺,必須小心檢查有無腫瘤的可能,另外出現頻尿、持續感染、排尿困難等症狀,也需由醫師鑑別診斷是否罹患膀胱癌。
沈正煌醫師指出,長期吸菸、接觸工業化學物質、飲用地下水等族群,都可能是罹患膀胱癌的高危險群,高危險群者最好每三個月做一次尿液細胞學檢查,往後每六個月再做一次,有特殊症狀例如血尿時,則應立即做進一步檢查,值得留意的是,一天吸菸超過一包的特殊基因型癮君子,罹患膀胱癌的機率高出一般人四倍。
在治療上,移形上皮癌分為上泌尿道癌、下泌尿道癌,上泌尿道癌過去手術需開兩處傷口,進行腎臟、輸尿管切除,目前輔以內視鏡和日益精進的技術,可透過約如疝氣手術般大小傷口,在一個半小時內完成手術,至於下泌尿道癌手術摘除膀胱部分,一名老婦人在嘉基接受手術後,已存活超過12年,還有一名病患是家中獨子,透過婦產科生殖醫學協助,完成傳宗接代「任務」的特殊案例,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依舊是對抗癌症的不二法門。
沈正煌醫師強調,在預防結石或膀胱癌上,平時應多喝水、不憋尿,維持泌尿道的潔淨與無菌,戒菸、避免使用染髮劑,避免食用含防腐劑、色素或醃漬食物,儘量選擇新鮮食品攝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