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食道癌在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率雖不高,但仍居十大癌症死因之一。與北美比較,台灣算是高發生率的國家,但遠不及於中國大陸(華北黃土高原地區是世界發生率最高的地區)。在台灣,食道癌多好發於男性,外省籍族群,平均年齡層為60歲左右,目前這個特性已慢慢在改變當中。
食道癌的發生疑與飲食習慣有關
食道是消化道的入口,食物經口後,最早就是進入食道,所以很自然的推測其發生是否與飲食習慣有關。根據研究,在食道癌高發生率的地區,如中國大陸的黃土高原,其飲水成分中有數種疑似的致癌相關物質。在亞洲地區,食物的溫度(過燙)或調理法(腐製、醃燻烤類食物)都疑似與食道癌的發生有關,除了飲食習慣外,台灣本地的研究也發現,香煙、飲酒與檳榔都會提高食道癌的罹患機率。在西方,食道癌的型態(腺癌比例高)與東亞地區(扁平細胞癌比例高)稍有不同,其致病因素與攝取油炸少纖維食物有較密切的關係。台灣由於西方飲食文化的侵入,在未來食道癌發生型態是否會發生改變,仍待觀察。
食道癌的症狀
食道癌早期多無症狀,故不易發現,通常最早出現吞嚥困難以及吞嚥疼痛時,已經接近中期,病人此時並會有體重急速減輕的症狀。晚期食道癌多有侵犯縱隔腔相關的症狀,包括背痛、聲音嘶啞、單側眼皮下垂及半臉無汗,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當腫瘤進一步生長時,可能會穿透氣管或穿透大血管造成大吐血的症狀。
食道癌的診斷工具
診斷食道癌常用的工具包括食道攝影、胃鏡、電腦斷層等,其它相關的檢查工具包括食道超音波、氣管內視鏡、骨骼同位素掃描,及正子斷層攝影等可決定腫瘤侵犯的程度與腫瘤擴散的情況。食道攝影與電腦斷層、使用外科內視鏡,包括腹腔鏡與胸腔鏡等,也可作為診斷的依據。
食道癌的治療
食道癌治療的選擇包括外科手術、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等。這些治療也可合併以提高病人長期存活的機率。
—外科手術:
如果食道癌沒有遠端的擴散,使用外科治療是目前最好的選擇。除了切除腫瘤外,可使病人迅速恢復進食,提升其生活品質。
—放射線治療:
對於無法手術的鱗狀細胞癌使用放射線治療是優先選擇。
—化學治療:
單獨使用化學治療,對50%食道癌的病人有療效,但無法提高其五年存活率。
—合併療法:
目前最常使用的臨床試驗,是術前合併放射及化學治療後開刀的模式。但無法證實是否可有效提高其五年存活率。
—姑息療法:
主要解決食道癌病人吞嚥進食方面的問題,對於其基本疾病無法根除治療。一旦發現罹患食道癌,必須及早就醫檢查與決定治療。
食道除外科手術治療外,對於中晚期的腫瘤,還需配合其它的輔助治療,包括化療與放射治療。對於有吞嚥困難或消化道出血合併身體消瘦症狀者,不可掉以輕心,需作胃鏡或影像評估以期早期發現及治療。目前對於食道癌的治療雖多,但根治的基本策略仍在於早期腫瘤的有效切除,所以切莫因諱疾忌醫而延誤病情。
食道癌的預防
除了煙與酒可能會提高國人罹患食道癌的發生機率外,研究發現檳榔、煙燻製或腐敗性食物,食道灼傷或一些良性食道疾病等,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會。
以下提供預防食道癌的一些重要原則:
1. 少抽煙、少酗酒。
2. 少吃檳榔。
3. 飲食控制:不吃過燙食物,少吃煙燻(烤肉、臘肉、醃腸)或腐敗(豆腐乳、臭豆腐)的食物。
4. 疾病控制:有效治療可能導致癌症的上消化道疾病,如胃酸逆流、食道失弛張症(achalasia)、食道憩室、食道灼傷狹窄等。
預防之道首重遠離危險因子─煙、酒、檳榔、過燙的食物、煙燻或腐敗的食物,加上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就能減少食道癌發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