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認識健康檢查

發布日期
2008/10/17
點閱
327

在門診常聽到病人主訴某些病痛後,要求做全身健康檢查,以了解為何會有這些不適或疾病。事實上,沒有所謂的「全身」健康檢查,只是依檢查項目的多寡,而有不同的檢查頭銜,如:勞工體檢、成人健檢、癌症篩檢、公務員健檢、高級健檢…等不下數十種。另外,每種健檢檢查相關的疾病種類及檢查精確度亦有所不同。以下簡單介紹民眾對健康檢查常見的誤解及應有的正確認識。

健康檢查是在身體沒有不適的情況下做的檢查

開車的朋友都知道車輛需定期做檢查及保養,才不會常常半途出狀況,一旦自覺車況不順時,則會提前至車廠檢修,以免發生危險。同樣道理,健康檢查是在身體沒有不適,自覺身體健康的狀態下做的檢查,以期早日發現一些沒有症狀的疾病或早期潛伏的疾病。如果已經有症狀,應至相關科別門診,針對不適的問題做檢查,才能找出此部份的病因來對症下藥,不要浪費時間及金錢在不相關的一般性檢查。


沒有所謂的「全身」健康檢查

各種健康檢查琳瑯滿目,內容五花八門,但沒有所謂的「全身」健康檢查,因為檢查是做不完的,花再多的錢,還是無法從頭到腳、徹徹底底的檢查。當然花的錢越多,可檢查的項目會更多,使用的儀器會更精密,遺漏的機會相對的較少。


光做健康檢查不會改變身體健康狀況

許多人做了一堆檢查,卻不去了解發現的問題,也不做預防保健,甚至不治療已發現的疾病,這就失去檢查的意義。檢查後更需積極面對問題,所謂自助人助,透過這些報告,可讓自己及醫師更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而做相關的處置及措施,讓身體更加健康。


健康檢查的後遺症

很多檢查有所謂的參考值,即大多數正常人其檢查的結果會落在此範圍,但不代表不在參考值範圍者就是不正常,需配合其他檢查結果或定期追蹤比較,才能確認是否為有意義的異常,亦即單次的異常報告不一定真的有病。如果一味注意檢查的數值,而不了解其真正意義,有時反而會導致受檢者擔憂不已,或一再要求做更精密的檢查,徒增醫療資源的浪費。


健檢結果正常卻仍有可能生病

健檢項目雖然繁多,但卻永遠不夠。例如一般健檢肝功能正常,但日後仍可能發現肝癌(可能是以後才長出來的,但亦可能是只抽血檢查故未能發現)。所以仍要一再強調,身體有不適時應回門診,由專科醫師根據您的健康檢查報告判斷是否已做相關完整檢查,譬如:肝臟檢查應包含B型及C型肝炎、胎兒蛋白,甚至腹部超音波檢查,必要時也許還要加上電腦斷層等。同樣的,心臟的檢查通常僅由醫師聽診再加上靜態心電圖檢查,但很多心臟疾病,包括心臟瓣膜及心臟冠狀動脈問題,需靠更精密儀器,如:心臟超音波及心導管、心臟電腦斷層等檢查,方可清楚判斷。


如何選擇健檢項目

針對身體無不適者,醫院都設計很多不同價位的檢查項目,您可根據自己的經費或想要了解的器官疾病選擇適合的檢查種類。另有一些昻貴的檢查儀器,是針對不同的疾病需求來安排,事前可先與健檢護士或管理師諮詢與討論,才不會花了錢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在健檢過程中,必須將自己過去疾病及檢查異常結果提供醫師參考,以便必要時再做更深入及精密的檢查。檢查後必須詳細閱讀報告及醫師建議事項,若能當面聽取醫師解釋則更佳。日後就醫時則需將相關報告提供門診醫師參考,如此才能達到此次檢查的效益。


一般門診與健康檢查的區別

有一些民眾一到診間,就開口要求做身體檢查,經詢問哪裡不舒服,常描述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甚至還說有繳健保費卻從未生病看醫師,不做一些檢查太吃虧了。雖然大多數的檢查健保均有給付,但還是需掛號看門診,由門診醫師根據您的症狀安排相關檢查,可能需第二次回診檢查、第三次回診看報告,可說相當不方便,且檢查的項目一定無法像健檢一樣的廣泛。

自費健檢則可依個人需求或事先安排好各種檢查,再由專人服務,於半日或一日完成,甚至有各專科醫師到特定專區來為您檢查,不但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亦不用擔心在醫院裡面迷路。

健康檢查是希望藉由各種儀器及檢查早日發現疾病,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或發現潛在的危險因子,並依此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達成預防勝於治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