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媒體人─戴德森醫師夫婦 如何運用傳播工具 獻身宣教廣傳福音
1957年戴德森醫師全家五人在親友和信義會自由堂(Lutheran Free Church),以及Sunshine Circle(陽光圈姐妹會)的祝福下,來到西方人士口中的福爾摩沙,一個綠意盎然的美麗島嶼—台灣,開拓海外醫療宣教工作。
戴醫師身懷歷史專業,一抵達台灣隨即展開環島考察,探究台灣的風俗民情,作為日後在台拓展醫療事工的基礎資料。訪察途中,戴醫師常藉由相機來記錄造訪過的足跡,希望有朝一日能將眼前所見的美麗事物呈現給家鄉的親友,讓他們也能一窺福爾摩沙之美。
身為一位醫療傳道者,戴醫師深知醫學可以治療身體病痛,但唯有加上心理與靈性的關懷,才稱得上是完整的全人醫治工作。戴醫師白天忙碌於醫療工作,晚上則常常守著打字機,將所見所聞詳細記錄到深夜,以向美國宣教委員會說明台灣醫療傳道現況,也讓更多關心戴醫師全家在台的主內肢體能了解開拓事工的進展。
1960年,在宣教委員會的支持下,戴醫師與同為宣教士的吳立身牧師(Rev. Arthur S. Olson)策劃完成「歷史的軌跡」影片(Preaching & Healing),此片當時是由一位台中的林先生前來協助拍攝。這部以16釐米膠捲所攝製的影片,主要介紹信義會在台事工的服務對象與需要,完成後寄回美國在教會中播放。
戴醫師夫婦在台灣宣教期間,遠在美國自由堂的陽光圈姐妹會,更是戴醫師夫婦背後最佳的啦啦隊,雙方雖處異地,但這份珍貴的友誼牽繫彼此同心傳揚福音。這群戴師母的好姐妹們,常親手繪製傳單、舉辦募款茶會,同時分享戴醫師在台事工內容,看到的人不只對醫療,甚至連相關的傳道工作,都產生濃厚的興趣。
1962年四月,具有三十床規模的嘉義基督教醫院正式落成,戴醫師在完成第一期的工程建設,離家五年後,首次帶著全家八人返美休假,期間仍馬不停蹄四處奔走,前往明州教會、女執事會醫院附設護理學校等有志參與醫療宣教的機構,介紹台灣嘉基的現況,尋求人力與物力支援的機會。
為了介紹更即時的醫院發展,戴醫師夫婦當然不是單唱獨角戲從頭講到尾,他們可是搭配道具來吸引觀眾的目光。夫婦倆利用現今POP的觀念,自己動手製作圖文並茂的展示版(展開尺寸約為38公分x 57公分),學過歷史的戴醫師,會按照事件發生的時期,定出各張展示版的主題,每張展示版選取具有人、事、地、物特色的代表性影像,再輔以大標與次標的文字說明,而這些展示版被賦予的重責大任就是─向關心台灣醫療事工的美國友人傳遞當前嘉基的發展與需要,於演講會場中,戴醫師採用說、看、以及親身經歷的講解,大大強化拓展宣教的說服力。
平時戴醫師還擔任宣教委員會駐台記者的角色,透過文字傳播,適時介紹醫療事工的需要,宣傳所帶出來的果效,除了二手美援醫療衛材持續添補醫院使用,更有來自教會界奉獻所購得的福斯小巴,成為穿梭在嘉義鄉村與沿海地區巡迴醫療工作的好幫手,它還及時加入八七水災的救援行列。另外,住在明州戴醫師的鄰居艾弗遜先生(Chester A. Alfson),捐款興建一棟擁有25張病床與復健室的小兒麻痺中心。
除了物力的援助,1962年秋天,就讀於女執事會護校的高路得(Ruth Gochnauer),於校內聽到戴醫師分享有關嘉基醫療工作的負擔,1964年二月畢業後因著上帝的帶領,高路得成為首位來到嘉基服務的女執事會宣教護士,戴醫師的口語傳播影響力,更讓15位女執事會宣教護士,願意繼高路得之後,以接力的方式,完成在嘉基的事奉。
接觸過戴醫師的人,都知道戴醫師私下是位不多話的紳士,但是內心卻充滿對宣教的熱情,因戴醫師從小隨著同為宣教士的雙親在中國傳福音,那段宣教的歲月,開啟戴醫師涉獵不同文化的經驗,養成日後在攝影上,透過敏銳的眼光抓住珍貴鏡頭,以張張的相片來記錄走過的足跡,戴醫師擁有廣博的歷史人文專業,再加上現代醫學求真的精神,運用影像所傳達的視覺效果,遠大於筆墨能帶給觀眾的影響力,令人不得不佩服戴醫師夫婦,不僅是以生命來撰寫日記的宣教士,更是具有創意的媒體人。
隨著時光的流逝,台灣仍舊是美麗的福爾摩沙。因為有這群疼愛台灣人的宣教士,願意為我們奉獻出最精華的青春歲月,他們走過的足跡讓台灣更加美好。宣教前輩留下的美善,更需要你我來持續,讓生命透過分享,綻放出美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