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立體動畫胎兒寫真」及「胎兒高層次超音波檢查」
二十一世紀的準爸媽們,滿心喜悅迎接腹中寶貝來到的同時,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一睹肚中寶寶的風采?由於科技日新月異,以及民眾對優生學的重視,產前檢查早已脫離早期量體重、聽心音的「蠻荒時代」,進而積極拉近母親與胎兒之關係,致力於兩者健康的「母胎醫學」時代;其中,超音波的發展,扮演關鍵性角色。
不論是婦產科醫院或診所,超音波已經成為產檢必備的工具。除了在健保制度之下,孕婦產檢手冊的十次額度之中,給付一次的超音波檢查之外,還有一些自費的檢查項目。針對一般民眾常混淆的「4D立體動畫胎兒寫真」(或作4D超音波)與「高層次超音波」,特別在此作一釐清。
什麼是「4D立體動畫胎兒寫真」?
所謂的「4D立體動畫胎兒寫真」,即運用高科技探頭,使用超音波以高速的電腦運算方式,不只將胎兒在子宮中的影像以一般民眾能夠輕易理解的立體圖片呈現出來,還能以連續動畫,就像卡通影片似的呈現出來,舉凡胎兒在子宮內的動作,都有機會可以一覽無遺。
一般超音波會因胎兒姿勢、羊水量、胎盤位置、脂肪厚度等因素限制,無法看到滿意的立體影像,而透過立體動畫胎兒寫真的呈現,讓準爸媽從不同角度,看到胎兒打哈欠、咬手指、打拳擊等各種可愛模樣,提升親子關係及互動,滿足準爸媽想及早看見寶寶的心情,提早建立與寶寶親密的聯繫,更讓一般而言稍嫌疏離的父嬰關係更為親近。並可將立體影像檔案攜回,進行各種後製作業。
傳統的2D超音波儀器,照出來的影片是「切面圖」,對於一般民眾就好像是X光片,要瞭解比較困難;而3D的相片比較像是一般的照片;「立體動畫胎兒寫真」必須使用「4D超音波」的設備,4D的動畫就像是放映比較慢的電影一樣,大家都看得懂!因此大家朗朗上口的「4D超音波檢查」通常就是等同於「立體動畫胎兒寫真」,和診斷胎兒畸形的「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不相關。
什麼時候可以做「4D立體動畫胎兒寫真」?
懷孕24~32週是進行4D檢查的理想週數,因為這時候寶寶大小和羊水量的比例最好,寶寶全身的結構也大致發育完成,影像清楚且活動力強。
值得澄清的是,「4D立體動畫胎兒寫真」是提早增進母嬰、父嬰情感聯繫的一種「服務」。直接使用3D或4D超音波的功能,不能做精確診斷胎兒畸形的工作,不算是醫療診斷行為。話說回來,如果真的是超過六個月大,在做4D超音波的這種懷孕週數才檢查到一些問題,因為四肢或顏面的缺陷,並非致死性的畸形,也只能持續追蹤,並且詳細檢查其他部位有無異常,並不建議終止妊娠,事實上法律也不允許。
什麼是「胎兒高層次超音波」檢查?
胎兒高層次超音波檢查(Level II Ultrasound),有別於產檢診間所進行的一般超音波檢查,高層次超音波專門針對胎兒結構性異常進行檢查。藉由高解析度超音波,專業醫師使用嫻熟地操作技巧以及胎兒學知識,仔細評估胎兒各主要器官是否正常,盡可能排除各種畸形的存在,並能立即輔以4D功能判斷其異常現象,讓孕婦在產檢時能更安心、放心。
「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指的是一種檢驗,有一定的規範和標準模式;或者也可以引申為一種做超音波的態度,而絕非指儀器。醫師需具備胎兒學以及超音波學的知識和訓練,按部就班、細心耐心地看完每一個重點,並且判斷取得的影像以及測得的數據是否正常。從事「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時,一定要先使用傳統的2D超音波機器,至少是用「3D或4D超音波」儀器中的「2D功能」,只要解析度好,病人和寶寶的位置姿勢能夠配合,就能夠進行檢查。「3D或4D超音波」的功能通常是在2D發現有異常之後,做更進一步鑑別之用,或者是用來幫助和病人的解釋及溝通,並不是診斷時必備的要件。
超音波檢查可確保胎兒正常嗎?
任何精密檢查,都不可能完全保證胎兒「百分之百」正常,但越周詳的檢查,越能檢視胎兒是否有明顯缺陷。但是可以期待的是,檢查越詳細周詳,胎兒有明顯缺陷卻被忽略掉的機率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