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協談中心的姚秀靜督導很早就跟我提起今年暑期的生活體驗營,其中一個主題是「性教育」,問我能不能負責,我一口就答應。一方面是對兒童青少年的喜愛;二方面是個人的經驗,有時只是一些我們大人認為很平常的基本性常識,卻能解除青春期孩子重大的困擾與不安;三方面在神學院教授「性教育與輔導」一課時,從一些美國的資料看到,美國疾病管制局2000年的數據,有將近50%的美國人罹患性病,而大部分的人是在15-25歲時染上性病。生活體驗營所收的孩子是小學五年級到國二,正是要進入危險期的時候,此時不先給他們在身心靈打上預防針,更待何時。
但接著問題來了,有人懷疑國小五六年級的孩子,講這些好嗎?他們能懂嗎?這我倒不擔心,懂不懂是老師教學的問題,不是學生的問題。比較需要琢磨的是性教育有那麼多的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大約兩個鐘頭),要如何選擇?又要如何呈現,才能讓那麼一大班的孩子(100名)把我們要傳達的重要觀念吸收進去?大班一起進行嗎?還是要分小組?最後,決定第一堂課是談跟性生理有關的「保護你的身體」,而第二堂課談心靈層次的「以愛相待」。
很幸運地,在琢磨內容及教法的這幾個月內,讓我看到「百禾文化」發行的一片光碟「成長的感覺真好」,大約是23分鐘的影片,由一男一女的老師,向一班高年級男女合班的學生說明青春期的一些變化。這個片子的優點在於師生的表達都非常自然,是性教育基本態度很好的示範;所傳達的內容,有關青春期生理變化,例如月經及夢遺的發生及處理,都非常切身簡要;另外一個重要的優點而一般教育者常忽略的是,製作者注意到收看對象的年齡,而只提供適合年齡(age appropriate)的影像刺激:影片的拍攝者並未使用真實的裸體圖或解剖圖作說明示範,而是用繪畫簡圖,以保護未成年的孩子,免於暴露在過度的性刺激之下,而產生不良的影響。
另外去年在我上課的班上,有兩位華神的同學─孫榮岩及林佳恩,設計了一個給青少年「如何避免婚前性行為」的教案,其中他們用的幾個活動,相當的老少咸宜且切題。本來我想就讓他們來帶,但他們暑假在台北的教會都有服事,最後徵得他們的同意,讓我借用他們的點子和材料。他們提供的活動是「口是心非」,我把它用在看完影片後的問答,用簡單遊戲的方式,促進孩子看影片的動機,以及測試他們吸收的情形。很驚訝地,幾乎超過一半的孩子,十多題都答對,差點不知該如何頒獎,臨時改為各小組通通有獎。
他們使用的第二個活動是「枕頭會說話」,原本是「青春無悔」教材中的一個很有意思的活動。話說有對男女交往一段時間之後開始想是否要發生關係,故事開始回溯兩人的戀愛史(性史),牽扯了十多個人,每個人都發到一個枕頭(信封套,裡面裝著一個筆畫的枕頭,上面寫著枕頭擁有者所感染的性病、症狀、治療、及預防情形)。在讀著他們的性史時,就按著關係的發展站在彼此的身邊或身後,最後學生們可以很清楚的看見,從性病防治的角度,你跟一個人發生關係,其實就相當與曾經跟他發生過關係的每個人都發生了關係。有意思的是,當所有的故事都講完,所有枕頭上的病都唸完,問男女主角的感想,及是否還會在一起,那原來看起來有點羞怯的小女生,竟然斬釘截鐵地說:「要知道早就把他休了!」多少時候,交往中的年輕人卻從未想過與問過「我是第幾個?」,也從未想要澄清對方是否有性病,就糊里糊塗的上床了(有些性病不一定要性交才會得)。
在心靈層次方面,主要是教導孩子們親密感有一個正常的發展過程。若缺乏正常的發展過程,進入性的親密,分開時傷害是無可避免的。我用了兩個活動,一個佳恩原創、我稍加增添的點子,是將兩張紙用膠水黏在一起,每人一份,設法把兩張紙撕開,最後請各組推出一位各組之「最…」,我事先並未宣布是何種小組之「最」。因此,看到有些小隊輔,一直提醒小組員,小心撕不要撕破。最後,我要他們選出的是那一組撕得最慘不忍睹的小組之「最」,帶著他們的作品到台上展示及領獎。因為他們的作品最能反映兩人有了親密關係,再分開的真實狀況,而且顛覆一下傳統,讓最爽快撕得最破爛的小朋友也能得到鼓勵,從這個活動帶入小心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以及親密關係正常的發展階段。
另一個活動是讓他們體會人跟人之間的「距離」。有趣的是,他們覺得舒服的身體空間距離,與異性之間的距離,遠遠大於與同性之間的距離。十歲出頭的孩子,男生女生還是要站得遠遠的雙方才覺得自在。盼望他們透過這堂課,能習得適當地按著親密感的成熟進展,調整兩人接近的程度,不至於在其他條件未配合時,魯莽進入性的親密,也不致於因為過度保護自己而壓抑了這個年齡應該有兩性關係的發展,能從男女壁壘分明的區隔,漸轉進兩性團體性的友誼,再進入青年期個別性的單獨約會。
看到孩子們認真地聽,認真地玩,甚至有人認真作筆記,很感謝他們的包容,不在意我的缺失。甚至,有時孩子們在一起,一興奮,講起話來,我的聲音就壓不住時,好幾個孩子會有點同情地看著我說:「老師大聲一點,沒關係。」讓我覺得很貼心。不過我覺得兒童青少年興奮時講話吵鬧是正常的,不能要他們活動興奮,卻又無聲不吵,聽他們開開心心地吵一下,也是幸福,過一下再收就可以,而且還有負責盡職的小隊輔導的同工。很感謝上帝及嘉基讓我有這一次參與服事的機會,讓我從這些大大小小孩子的身上,看到下一代的希望,給人很有盼望的感覺。